10月29日中国确认采购三船近18万吨美国大豆的消息刚公布,不到一天特朗普就公开放话,考虑将对中国加征的20%芬太尼关税下调一半。 中国为什么选择此时买美国大豆。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每年需要进口超过 1 亿吨大豆,用途十分明确 , 榨取豆油满足日常烹饪需求,生产豆粕支撑养殖业饲料供应,这些都是关系民生的刚性需求,缺一不可。 但中国的采购从来不是单一渠道,此前一直以巴西大豆为主要来源,今年前 9 个月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总量的八成以上。可随着采购量持续增加,巴西粮商顺势抬高价格,导致大豆到岸价一度超过美国大豆。 国内榨油企业本就利润微薄,原料价格上涨直接挤压盈利空间,部分中小型企业甚至面临亏损压力。反观美国大豆,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库存压力中:从 5 月到 9 月,中国连续五个月未从美国采购大豆,这是近 30 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其大豆库存已飙升至 4700 万吨,粮仓处于超负荷状态,按正常消化速度需要 14 个月才能清空,比常规周期多出近一倍。 库存积压直接拉低价格,美国大豆价格从年初的 14.5 美元 / 蒲式耳,跌至 10 月的 9.8 美元 / 蒲式耳,跌幅超过三成。 此时选择美国大豆,对中国而言是性价比极高的市场选择 — 既能用更低成本补充原料,缓解国内企业压力,又不会依赖单一供应方。 毕竟除了美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等国也能提供大豆供应,中国完全具备多元选择的底气,无需担心被卡脖子。 再看美国这边的急切处境。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去年美国大豆出口总额中,超过一半流向中国,仅这一项就创造了 126.4 亿美元的收入。但今年 5 月以来的停购,让美国大豆产业陷入全面困境。 特朗普本想通过发放农业补贴安抚豆农,可政府停摆导致补贴方案无法审议,承诺沦为空头支票。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多次公开呼吁,称农民已站在财务悬崖边缘,若再无订单支撑,大量农场将彻底倒闭。 美国也曾尝试开拓印度、东南亚等新市场,但这些地区需求规模有限,根本无法消化美国庞大的大豆库存,没有任何一个市场能替代中国的采购体量。 眼看着选举日益临近,豆农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特朗普显然不敢冒险失去这部分核心选票。中国的大豆订单,恰好成了缓解危机的 “救命稻草”,他立刻顺势下调芬太尼关税,本质就是投桃报李,用关税让步稳住豆农支持。 再说这场博弈中被当作筹码的芬太尼关税。这一关税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政治炒作色彩:美国本土面临严重的芬太尼滥用问题,却刻意将责任甩给中国,以此为借口加征 20% 关税。 但事实根本站不住脚,中国是全球首个对芬太尼类物质实现整类列管的国家,建立了覆盖生产、经营、进出口的全链条严格监管体系,还主动关停了数千家可能涉及相关前体生产的化工企业,管控力度全球领先。 美国芬太尼滥用的真正根源,在于自身产业短板和监管漏洞。美国本土已没有规模化生产芬太尼关键前体的能力,完全依赖进口,却未能有效管控边境,非法前体大多通过墨西哥边境走私进入,与中国没有任何关联。 此前加征的 20% 关税,从未真正解决美国的核心问题,反而让美国进口商成本上涨,最终将负担转嫁给消费者,美国家庭每年因此多支出约 1200 美元。如今特朗普选择下调关税,既是给中国的 “回报”,也是缓解国内消费压力的务实选择,一举两得。 这场大豆与关税的互动,本质上是一场清醒的利益交换,没有谁欠谁,也没有所谓的 “施舍”。中国的采购是基于市场规则的理性选择,哪里性价比高、供应稳定,就选择哪里; 特朗普的关税调整是迫于现实压力的必然妥协,为了保住选票和产业,不得不放下此前的强硬姿态。 这场看似简单的贸易互动,正是当下全球经贸格局最真实的写照 ,务实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对抗博弈只会两败俱伤。 信息来源:商务部:美方将取消对华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24%对等关税继续暂停一年 2025-10-30 15:11来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