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聚焦西汉文帝霸陵西南侧外藏坑出土马骨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成果发布,科研人员成功从2000多年前的马骨中提取古DNA,并完成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为学界探究西汉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补上了关键的生物考古学拼图。
据悉,西汉文帝霸陵坐落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自2017年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对其周边的江村北陶窑遗址、霸陵外藏坑及栗家村汉墓展开系统发掘。研究团队对霸陵西南角两座外藏坑出土的马骨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两匹陪葬雄性马的母系遗传谱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匹马的基因与现代西亚阿拉伯马及古代欧洲马、现代东亚、西亚、中亚和中国的部分马高度同源,属于中亚特有的线粒体单倍群G,母系来源或为西方。这一谱系在欧亚草原西部广泛分布,但在东亚地区极为罕见,是名副其实的“西域天马”后代。另一匹马属于东亚常见的单倍群Q,与蒙古马、河曲马等中国本土马种亲缘关系密切。
史书记载,汉文帝本人酷爱骑射,并重视军备,陪葬的御马必定是万里挑一的良驹。从考古学视角看,霸陵外藏坑的向心式布局,是古人“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体现,外藏坑中埋葬马匹,正是汉文帝生前骑射习惯的丧葬投射。结合《汉书·匈奴传》《史记·大宛列传》等文献记载,汉文帝时期已有匈奴献马、使节往来等明确的东西方交流活动。
考古专家表示,此次研究为西汉东西方交流提供了生物考古学的直接证据,也为中国古代家马起源与扩散研究奠定了新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