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看到徐三娃和岳母在南瓜地摘南瓜,我忍了 看到网友说“妈妈走后再也没吃过血皮菜,我

看到徐三娃和岳母在南瓜地摘南瓜,我忍了 看到网友说“妈妈走后再也没吃过血皮菜,我也忍了 可是看到有人说,说菜地旁那棵树是金弹子值几万,我实在忍不住了 刷徐三娃视频本来是想摸鱼看个热闹,结果评论区直接给我整懵圈了!一边是网友说“妈妈走后再也没吃过血皮菜”,字里行间全是泪,看得我鼻子都酸了;另一边却有人吵翻天,说菜地旁那棵树是金弹子值几万,有人怼是牛奶奶遍地都是,还有人喊着要去挖树。说实话,我本来想划走,但越看越上头,这哪是看视频啊,简直是大型认知碰撞现场! 网友说的血皮菜,我老家也有,小时候外婆总摘来清炒,黏糊糊的口感我还不太爱吃。但视频里那位网友的留言,真的戳到人心坎里了——“只有妈妈知道我喜欢,会特意种几窝”。老实讲,我突然就想起外婆了,她也总记得我不吃香菜,煮面永远单独给我留一碗。 但转头看视频里徐三娃的岳母,摘血皮菜就跟摘野草似的,顺手一捋就是一堆,和南瓜、花生一起装背筐里,到集市上混着卖。本来以为这菜多金贵呢,结果在农民眼里,就是个顺带卖的“添头”。我晕,这差距也太大了吧!后来我才发现,城里人选菜看“情怀”,农民摘菜看“能不能换钱”,就跟有人把路边石头当宝贝,有人只觉得挡路一样,说白了就是站的位置不一样。 本来血皮菜的怀旧已经够热闹了,结果评论区突然歪楼,全在吵菜地旁那棵树!有人拍着胸脯说“这是金弹子,造型好的能卖上万”,还晒出盆景市场的报价截图;立马就有人回怼“胡扯!这明明是牛奶奶,我老家后山一抓一大把,摘着玩都嫌麻烦”。 我想起去年回老家,表哥带我去山上摘野果,他说那是“八月炸”,我硬说是“野芒果”,俩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查了植物百科才知道我错得离谱。说实话,网友这争论跟我们当时一模一样,嘎嘎无语又上头!更逗的是,还有人说“这是火棘果”“是山荆子”,评论区直接变成物种鉴定大会,吵到最后没人关心南瓜卖了多少钱,全在纠结“到底是啥树”。 城里网友盯着那棵树喊“赶紧卖了换钱,比卖一百筐南瓜都强”,农村网友直接笑了:“几千块买棵野树?怕不是脑子进水了”。这反差真的太魔幻了,就像我妈觉得网购的衣服超过五十块就是浪费,我却愿意花几百块买联名款,不是谁对谁错,就是认知不一样。 我之前认识一个做盆景生意的大哥,他说金弹子在城里确实抢手,尤其是野生成型的,有钱人就爱收藏。但我老家的叔叔伯伯们,看到这种树只会想“能不能当柴烧”。本来想吐槽城里人事多,后来发现农民也没错,毕竟在农村,能填饱肚子、能换现钱的,才是“好东西”。有人说“万物的价值都是人心定的”,我觉得挺有道理,就跟有人觉得钻石珍贵,有人觉得石头踏实一样,没有绝对的标准。 随着讨论越来越火,有人开始提醒徐三娃“赶紧看住树,别被人挖走了”,甚至有人开玩笑“地址发我,连夜去挖”。说实话,一开始觉得网友挺热心,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视频里拍了菜地环境,万一真有人起了歹心,岂不是给徐三娃一家添乱? 我之前关注过一个乡村网红,就是因为拍视频露了自家果园的位置,结果有人半夜去偷摘果子,损失不说,还让一家人提心吊胆。本来想夸网友“好心有好报”,但后来发现,有些“关心”其实已经越界了。就像别人家里的事,你非要指手画脚,哪怕是好意,也会让人觉得膈应。 其实这场争论说到底,就是血皮菜的怀旧撞碎了城市人对乡村的美好想象,野树的价值暴露了城乡认知的鸿沟。说实话,没必要非要争个对错,城市人怀念的“妈妈的味道”是真的,农民眼里“劳作换钱”的现实也是真的;金弹子的市场价值是真的,农村野树遍地都是也是真的。所以什么是假的,我觉得城里人对农村的幻想是假的,大家都是真实的人,都有私心和需求的,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