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对俄挑衅:普通人能感受到的连锁反应 2024年3月,比利时首相德克罗披露已驱逐数十名从事“间谍与破坏活动”的俄罗斯外交官,称其网站常遭俄网络攻击。到2025年10月26日,防长弗兰肯更放言若俄攻击布鲁塞尔,北约将“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彻底激化矛盾。这些举动带来的影响,早已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对欧洲民众而言,最直接的是安全焦虑升级。俄迅速测试可引发海啸的“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回应,让比利时等沿海国家民众直面核威慑风险。同时,能源账单再添压力:比利时一边制裁俄,一边2022年至2025年中花62亿欧元进口俄液化天然气,金额甚至超过对乌援助,能源成本最终转嫁到家庭取暖费上。 欧盟内部的分裂更让普通人困惑。弗兰肯的言论仅获部分东欧国家支持,法、德等国因经济利益保持谨慎,欧盟对俄制裁决策愈发难产,第19轮制裁因奥地利反对拖延数周。这种分歧意味着对乌援助和对俄政策摇摆不定,和平进程更难推进。 金融风险也在悄然蔓延。比利时托管着约180亿欧元俄资产,若强行没收,俄可能对等冻结西方2000亿美元资产,德法大企业受损可能引发裁员潮。而欧洲央行警告此举或削弱欧元信用,普通人的储蓄和投资都将受波及。 从普通人视角看,这些“挑衅”没有赢家。政客的强硬言论换不来安全,制裁与反制的循环中,民生成本持续上涨,和平曙光愈发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