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指数大跌,个股行情却别有一番风味,此前带领指数不断创新高的大市值票集体杀跌,而一直躺在地板上没怎么动的小票逆势上涨,迎来难得机会,虽说一天反弹不足以来谈风格切换,但做投资能否赚大钱贵在先人一步, 要有前瞻性,去挖掘市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如果总是跟风是很难赚钱,像许多人之前不相信牛市,等涨到3800点或4000点才相信有牛市,结果冲进去之后发现很难赚钱了,一旦遇到指数调整,很容易改变信仰,如果连续杀跌的话,很容易割肉离场的。比如你看好的个股,因为犹豫而错过低位进场的机会,等涨起来之后你很难再参与进去了,因为你总觉得现在买比你当时看好的位置高出许多,结果眼睁睁的看着大涨了,最终错过了大的机会。 在A股市场,有“强者恒强”,也有“高低切换” ,强者恒强是勇敢者的游戏,而高低切换是大多数散户最喜欢的操作。高低切换不仅仅是股价高低的切换,还有就是阶段涨幅大小的切换,行情一来,散户带头冲锋,专挑便宜的低价股猛买;等这些便宜货炒起来了,价格不那么低了,再转头奔着中价、高价股去;最后高价股一飞冲天,行情基本也就散场了。那会儿市场“炒”字当头,哪便宜往哪钻。 现在市场变了点调调。主力资金也学着讲点“故事”和“业绩”了。所以行情一启动,资金往往先扎堆到那些有故事、业绩硬的“优质股”里,这些股本来价格就不算便宜。等它们涨得让一部分人觉得“有点高”了,有些资金就开始惦记那些趴在地板上的低价股,市场上就嚷嚷着“要消灭X元股”。当这种纯粹从价格高到价格低的“切换”成为主流现象时,常常意味着行情快到头了,炒作风气又占了上风。 自去年9月底行情启动以来。这都一年多了,隔三差五就有人喊“该切换了!低价股要补涨了!”,但现实呢?喊归喊,市场真正走出来的,是那些有真本事的好公司,股价该创新高还是新高,根本没给低价股多少大范围“补涨”的机会。预期中的趋势性“高低切换”,迟迟没出现。 周五在指数连续杀跌的背景下,许多涨幅较少,价格相对低票迎来机会,而之前涨幅大,绝对价格高的票集体杀跌,接下来风格会不会切到低价,涨幅大小的品种上呢? 玩家变了,脑子也升级了: 机构投资者(公募、私募、外资、险资等)现在是市场真正的大头。他们手里的钱多,决策也更理性、更看重长期逻辑。不像以前散户主导时,钱分散、容易被情绪和价格牵着走。 环境变了,稀缺性没了: 注册制下,股票供应不再是问题。烂股票、小公司一大堆。机构手里的“子弹”是宝贵的,他们宁愿去买价格“高”但确定性也高的好公司。这个“高”是相对于它的价值,而不是单纯数字大小。那些价格低的股为啥低?要么是行业不行,要么是公司自身有问题,市场不看好。稀缺性消失后,单纯“价格低”已经不是吸引力了。 主力资金的“心头好”变了: 就像文章里说的,现在的主力资金(主要是机构)眼睛都盯着那些“新东西”、“硬科技”、真正有长期增长潜力、公司治理好的行业龙头。特别是符合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方向,比如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自主可控这些赛道。他们相信这些公司代表了未来的方向,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 他们图的是“双击”: 机构们愿意给这些好公司付“高价”(高估值),图什么?图的是它们不仅业绩能持续增长(EPS提升),同时市场认可度还能继续提高(估值PE也提升),这就是著名的“戴维斯双击”。机构赌的是未来的大趋势,而不是短期的价格差。只要增长逻辑没破灭,凭什么便宜卖给你?所以人家就“抱团”,股价就能持续强。 政策引导太强: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风向标太明确了,资金能不往这些方向集中吗?低价股里符合这些方向的凤毛麟角。 所以,结论就很清晰了: 指望大盘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大面积地从“高价(优质)股”向“低价(一般或绩差)股”切换,在目前市场结构、投资理念和资金偏好下,难度非常大。以前那种单纯靠价格高低来轮动的模式,是投机市、资金市、小规模市场的特征。现在的A股,正在向一个机构化、基本面化、追求长期价值增长的成熟市场演进。 “强者恒强”不是因为高价股有多玄乎,而是资金用真金白银投票给未来。而那些持续低价的个股,需要自身基本面的重大反转或者所属行业出现风口,才能吸引大资金关注,这往往是点状机会,而不是基于“低价”整体板块的系统性切换。市场的主线,还是在那些代表新经济、新动能、有核心竞争力和良好前景的“优质股”上,不管它目前的价格是几百块还是几十块。价格高低只是表象,背后的基本面逻辑和增长预期才是关键。 所以,与其盯着“高低切换”的噱头,不如研究透公司、研究透行业趋势,跟紧主流资金聚焦的大方向。那些指望“消灭低价股”就能带来普涨牛市的想法,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恐怕越来越像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了。大盘整体要趋势性、大规模的“高低切换”?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