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央部委发声!楼市的王炸政策,终于来了

说起买房,很多人不敢买期房,暴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收房货不对板还不算最惨的,碰上烂尾楼,这边要还银行利息,那边房子连影都见不着,那真是欲哭无泪。

然而期房预售又是众多开发商偏爱的销售方式,方便快速回笼资金,降低风险,其实这种风险是转嫁到了购房者的身上。国内开发商良莠不齐,屡屡出现的违约行为,经常引发巨大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刊登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题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署名文章。

倪虹表示,要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制度。在商品房销售上,推进现房销售制,实现所见即所得,从根本上防范交付风险;继续实行预售的,规范预售资金监管,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住建部部长倪虹在《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出的“推进现房销售制,实现所见即所得”,并非对现有销售体系的颠覆式重构,而是房地产销售制度的结构性升级。这一政策包含双重核心逻辑:其一,通过“现房交付”从源头切断交付风险传导链,将购房决策从“听承诺、看模型”转变为“察实物、验品质”;其二,构建“现房为主、预售为辅”的二元体系,对保留预售的项目强化资金监管,形成风险防控的双重保障。“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的部署,标志着延续三十年的商品房预售制迎来历史性调整。从海南全域试点到信阳全面推行,从深圳全现房地块出让到三十余省市跟进配套政策,这场被市场称为“王炸”的制度变革,正悄然重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开启“所见即所得”的住房消费新时代。

政策转向:从预售依赖到现房转型的必然

商品房预售制的退场并非偶然,而是市场发展与风险防控双重需求的必然结果。这一源自香港“卖楼花”的制度,在住房短缺时代曾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提前回笼资金,房企得以实现“拿地-建设-销售”的快速循环,支撑了中国城镇住房从短缺到饱和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预售资金长期占房企到位资金的30%以上,巅峰时期更是超过40%,成为行业高速扩张的“燃料”。

但随着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预售制的弊端日益凸显。资金监管缺位导致的风险敞口尤为致命:部分房企将预售款违规挪用至新地块拿地或跨界投资,一旦现金流断裂便引发项目烂尾,2021年以来的“停工停贷”潮正是这一风险的集中爆发。北京2025年11月二手房均价普遍下跌,而新房市场虽有波动但现房需求持续上升,印证了购房者对“交房保障”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先付款后收房”的模式让房企缺乏品质提升动力,房屋质量纠纷常年占据消费投诉榜单前列。

政策转向的信号早已释放。2020年海南率先推行全域现房销售,202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预售制度,直至住建部将现房销售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政策路径逐步清晰。这种渐进式改革既回应了公众诉求,也为行业转型预留了缓冲空间。

制度革新:现房销售的多维价值重构

现房销售的全面推进,正在从权益保障、行业生态、市场逻辑三个维度实现价值重构。对购房者而言,这是最直接的权益升级:无需再依赖样板间和宣传册决策,房屋质量、户型格局、小区配套等均可实地查验,“交房即拿证”的落地更彻底解决了产权办理滞后问题。泉州等地推出的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政策,进一步降低了现房购买门槛。

对行业而言,现房销售正在倒逼发展模式升级。预售制下“高杠杆、高周转、高利润”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房企必须转向精细化运营:银川要求新出让土地项目不少于30%建筑面积实行现房销售,迫使企业优化资金链管理;深圳全现房销售地块的竞拍规则,让产品力成为拿地竞争的核心要素。这种转变推动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品质竞争”,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对市场而言,现房销售正在重塑供需平衡。期房销售中的“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问题,曾导致市场信任危机,而现房的“所见即所得”属性显著增强了消费信心。数据显示,2023年期房销售持续下滑,现房销售占比已升至30%左右,二手房市场的稳定表现也印证了购房者对“确定性”的偏好。这种转变有助于挤压市场泡沫,推动房价回归居住属性。

现实挑战:转型期的风险与平衡艺术

尽管现房销售是大势所趋,但制度转型绝非坦途。最大的挑战来自房企资金链压力:预售款的缺失意味着项目建设需依赖自有资金和开发贷款,而当前行业流动性仍处紧张状态。中原地产研究院测算,若全面取消预售制,可能导致50%以上房企面临经营危机。湖南省住建厅的调研更指出,短期全面推行现房销售可能引发土地流拍、开发投资下滑等连锁反应,影响经济稳定。

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了政策落地难度。一线城市房企资金实力雄厚,北京、深圳的现房试点进展顺利;而三四线城市中小房企占比高,资金承压能力弱,盲目推进可能引发局部风险。营口虽计划2025年起全面实行现房销售,但明确配套了金融支持政策,正是出于风险防控的考量。

政策配套的完善程度决定转型成败。从各地实践看,有效的支撑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端,衡阳鼓励银行提高现房项目开发贷额度、延长期限;财税端,武宁对现房购房者给予100%契税补贴;监管端,全国范围内强化预售资金监管,防止存量项目风险暴露。这种“推进现房销售+规范预售管理”的双轨制,体现了“有力有序”的改革智慧。

未来展望:现房时代的行业新生态

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国房地产将逐步形成与现房销售相适配的新生态。行业格局将加速分化:资金实力雄厚、运营能力强的国企和龙头房企将占据主导,中小房企或转向细分市场或被兼并重组,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这种分化有助于降低行业系统性风险,形成更健康的竞争格局。

政策体系将向“分类指导、梯度推进”演进。住建部“不搞一刀切”的表态明确了改革路径:一线城市可加快全面推行步伐,三四线城市可先通过“竞现房面积”“试点项目”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扩大范围。海南的全域试点与信阳的局部推进形成互补,为全国性政策出台提供了实践样本。

市场将回归“居住本质”。现房销售让住房的商品属性更加清晰,购房者的决策将更理性,房价波动将更平稳。北京2025年新房、二手房价格的温和调整,预示着市场正在向“量稳价稳”的良性状态演进。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更能让住房制度改革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从预售制到现房销售的转型,本质上是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场被称为“王炸”的政策变革,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行业生态的系统性重塑。在政策的精准引导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下,随着配套体系的不断完善,一个以品质为核心、以信任为基础、以民生为导向的房地产新时代正在到来。

评论列表

lqq
lqq 2
2025-11-02 10:29
房屋烂尾应该告银行 违规操作才会造成资金链断裂
梓濡*、
梓濡*、
2025-11-02 07:12
坚决不买就对了,坚持一天是一天[呲牙笑]
tb09590c
tb09590c
2025-11-02 10:24
先把烂尾房解决了,再出新规,多少烂尾房客户还等拿房呢。
用户16xxx20
用户16xxx20
2025-11-02 07:12
早就应该取消预售制,预售制成为开发商为非作歹筹码,不取消预售制,绝不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