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联合国学术影响力(UNAI)全球旗舰高校、中国煤炭科教事业的龙头和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者,将国家能源产业的新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深度融合,破解产业链与人才链脱节困局,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战略人才支撑。学校锚定能源强国战略,聚焦破解矿业人才靶向供给难题,聚焦人才培养“学段壁垒、学科资源转化低效、产教协同不足”的痛点,推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探索矿业拔尖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
强化“分类分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提出学术拔尖型、行业领军型、全球菁英型三类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需求。
学校积极构建“三联分轨”培养架构:纵向联贯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创新学分互认与课程模块化衔接机制,打造导师组协同指导的学术共同体,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训—创新攻关”阶梯式科研训练体系;横向联通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形成校企联合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双向嵌入、项目驱动创新孵化的育人闭环;国际联动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ABMU),与22个国家48所高校建立国际联合培养机制,实施“能源国际菁英计划”,构建国际课程共享、双学位联合授予、海外研修与科研协作的立体化培养网络。
推进“五链融合”构建人才培养路径
学校通过创建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打造“行走的大思政”品牌活动,推进“三永远”学科史教育、“动力中国·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行走的思政课”改革,增强“大国矿业、能源报国”的责任担当,构筑能源报国价值引领链。
学校依托智能采矿等交叉学科平台构建前沿交叉知识重构链,开设院士、名师主讲的“大国矿业·大家讲”特色课程,推动科学与技术、技术与工程深度融合,共建高水平教材、课程及实训基地;打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形成真实场景能力锻造链,促进“前沿真问题、产业真需求”与“融入真场景、真解决问题”的产学研协同;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锚定矿业科技前沿,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系统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国际专业认证与海外实习基地,构建全球视野国际胜任链,创新“政府—学校—产业—国际”资源转化机制,推进四方协同,建成能源科技专用多模态语料库等智能平台。
学校深度融合多维育人要素,带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实现螺旋提升,已培养国际竞争力复合型人才1200余名,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三联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设计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路径,制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考察评价办法,打造学术拔尖人才本硕博纵向进阶联贯模式。成立中国矿业大学集萃学院,共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企业开展课题实践,强化产教融合,形成行业领军人才产学研横向联通的集萃联培模式。牵头成立“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建立国内外双导师联培机制,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平台建设与合作项目,提升全球视野与国际就业能力,形成全球菁英的国内外双向联动培养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深耕矿业领域,创新构建具有“矿大特色”的拔尖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已在全国5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学校入选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高校,获批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首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并牵头承建国家新型能源学院。矿业工程学科入选全球QS学科第14、软科世界冠军学科,培育了“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研究生获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110余篇,完成国家级创新项目10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毕业生在能源央企任职比例提升至65%,海外高层次就业占比提升至18%。学校培养模式入选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研究生教育最佳案例,获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报道60余次,为资源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系统方案,助力能源强国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吉雄段晨龙袁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