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就在刚刚 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了 11月2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在顿涅茨克地区的红军

就在刚刚 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了 11月2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在顿涅茨克地区的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附近挫败了乌克兰特种部队的直升机空降行动并称打死全部11名空降人员。(据央视新闻) 视频中,人影在荒野奔逃,无人机接连俯冲引爆,画面极具冲击力。俄方甚至标出了空降坐标——48.29667, 37.13317,细节之详尽,仿佛在说:“我们掌握了全部真相。” 但仅过一天,乌方消息人士就出面否认:所谓“全歼”是假的,这支由乌国防部情报总局(GUR)派出的小组,仍在任务区活动,行动未中断。 耐人寻味的是,乌克兰官方至今未发声。既不确认生还,也不承认损失,只靠“消息人士”回应,留下巨大解读空间。 这场“击毙VS仍在行动”的拉锯,早已超出军事范畴,演变为一场舆论攻防。 其实早在10月31日,网上就流传出一段模糊视频:一架疑似乌军“黑鹰”直升机低空飞行,随后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实施空投。当时就有分析认为,乌军可能正在策划一次高风险的敌后渗透行动——目标或是侦察、或是破坏补给线,甚至策应局部反击。 而波克罗夫斯克,正是当前战线最“烫”的地方。作为顿巴斯核心交通枢纽,谁控制此地,谁就握住了东部战场的“命脉”。泽连斯基早在10月27日就公开强调,这里是俄军主攻方向,乌军必须死守。 战况也印证了这一点。过去24小时内,该区域爆发132次交火,俄军日伤亡据称超1200人,仍不断强攻。乌军以约20个旅的兵力,对抗数倍之敌,兵力对比悬殊,防线如绷紧的弦。 在此背景下,一次特种作战的“存亡”,自然成了双方争夺叙事主导权的焦点。 俄军高调宣布“全歼”,意在展示战场掌控力,对内提振士气,对外威慑乌军后续行动;而乌方坚持“仍在执行任务”,则是为了维持作战意志,避免被宣传反噬。 但问题来了:**证据呢?** 截至目前,俄方未提供任何可验证的遗体、装备或身份信息。美国战争研究所(ISW)直接指出:“缺乏原始影像与可视证据,该战报暂不可信。” 换句话说,这场“歼灭战”,更像是精心剪辑的“战果宣传片”。 有网友“战场逻辑”评论:“现代战争,谁先发视频,谁就抢占舆论高地。但视频≠事实,剪辑能掩盖太多东西。” 也有军迷提出另一种可能:“如果乌军真派了11人深入敌后,就算部分伤亡,也不代表全灭。而‘仍在行动’的说法,或许是为掩护幸存者撤离争取时间。” 这或许正是现代混合战争的真实写照:前线在打仗,后方在博弈;子弹在飞,信息也在“轰炸”。 11名士兵的命运,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波克罗夫斯克这片被称为“绞肉机”的土地上,每一次通报、每一段视频、每一句“否认”,都在为最终的战场天平,悄悄加码。 真相,往往藏在双方都不说的沉默里。 你怎么看这场“真假难辨”的特种作战?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