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沈焕娉通讯员林越琪薛一凡
复古的红砖墙内,人们戴着VR眼镜“穿梭”火星;大运河的另一头,野奢营地里数字空间令人流连忘返。
曾闲置的老粮仓,摇身一变成为潮流地标。
每逢周末,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千里集、陶仓理想村人气十足,来自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亲子家庭和游客络绎不绝。
去年以来,这片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度假区以“小投入、重运营、出成效”为路径,让老建筑焕新、新业态扎根。2024年累计引流超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5亿元,成为长三角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
老建筑“新生”
这两年,王江泾镇以“轻改造、精提升”让老空间焕发新生,每一分投入都瞄准“体验感升级”。
陶仓理想村的转型极具代表性。这座百年粮仓沉寂多年,2024年度假区启动改造计划,保留红砖穹顶、拱形长廊等历史元素,“装”进了前沿数字业态。
300平方米的VR剧场内,《恐龙大冒险》《火星使命》等剧目每天循环上演,游客戴上设备就能“穿越”到史前世界或火星基地。
今年7月,在这里全球首发的数字人音乐节更是引爆热度:6个虚拟数字人搭配AI电音,游客可沉浸式“遨游太空”,让这座老粮仓成了年轻人的潮玩据点。
几里外的千里集,同样是“旧貌换新颜”的典范。
今年国庆假期,刚亮相的千里集首日游客就达1.1万人次。随后的七天里,露天电影、微醺集市、宾利品牌跨界活动、腾讯云XR体验区等从早到晚不停歇,日均接待游客突破6000人次。
作为王江泾镇的老粮站,这里曾堆满杂物,如今已变身为运河边的文化创意园。入口的船型庭院呼应着运河文脉,腾讯云打造的“千里集丝绸之路”TXR体验项目让游客30分钟“走完”丝路七幕场景;兰博基尼跨界空间更将本地莲藕融入餐饮,推出特色“田藕宴”,实现国际品牌与乡土文化的碰撞。
运营“破局”
“现在我们建项目,和运营方绑成了‘一家人’,反而更省心、效果更好。”王江泾镇国资公司负责人介绍,度假区通过机制创新,推动运营向“市场化”彻底转型。
针对项目,政府以场地入股,运营方上缴各业态的营业额分成。这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模式,让运营方更愿意投入精力打磨产品。
喜马拉雅团队为陶仓量身打造“有声图书馆”,将海量音频内容融入文创空间,还配套建设了主题民宿和美学餐厅,年引流达10万人次。
去年以来,度假区将工作重心从“重建设”转向“重服务”,国资营业收入年增幅超10%。“景区火了,我们也富了!”古塘村党总支书记王春林算了笔账,仅开森部落就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0万元,村民家门口就业率提升40%。
全域“出彩”
“白天在千里集玩VR,下午去开森部落挖藕,晚上住运河边的民宿吃荷花宴,这趟行程太值了!”苏州游客苏姚瑶一家已是第三次来度假区,今年新增的房车营地和烟花秀让孩子流连忘返。
如今的度假区已形成全域聚合“出彩”。
业态布局上,“潮玩+亲子+体育”多点发力:陶仓理想村的数字文旅IP吸引年轻群体,开森部落的森林教育课程成为长三角亲子游热门之选,正在建设的大运河体育文化园已对接两场国家级足球赛事,未来将打造长三角青训基地。
文旅活力已转化为发展动能。今年1至6月,度假区带动王江泾镇新招引服务业项目14个,新增规上企业8家,全镇服务业增加值达30.9亿元,同比增长8.9%;国庆假期接待游客2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0%。
“我们要的不是‘一次性打卡’,而是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让运河文化真正‘活’在体验里。”度假区管委会负责人沈涛说,下一步度假区将继续深耕数字文旅与非遗融合,向创建国家级度假区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