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野兔成灾,有100多亿只,体重百斤却无人食用,当地人给出答案:不敢吃。 这事得从几百年前说起。1788年,英国人第一次把兔子带上了澳洲的土地。那时候的想法挺简单——吃肉。可真正惹出祸的,是1859年那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殖民者。 他把从欧洲带来的24只兔子放进了自家牧场,就为闲时能和朋友打猎取乐。谁也没料到,这24只兔子竟成了撬动整个澳洲生态的“炸弹”。 毕竟母兔一个月就能生一窝,一窝2到4只,小兔子半年就长大再繁殖,一对兔子一年能繁衍20多只后代。更要命的是,澳洲本土没有兔子的天敌,袋狼早就被殖民者杀绝了,野犬也不爱抓兔子。 没过几年,奥斯汀的农场就满是兔子,它们啃光牧草,还打洞破坏土地,接着以每年100公里的速度向四周扩散。 1869年,南澳、昆士兰等州都出现了大规模野兔群。到1926年,全澳洲的野兔数量飙到了100亿只,比当时全世界人口总数还多两倍。 这些兔子简直是生态“强盗”:7到10只兔子吃的草就抵得上一只绵羊,干旱时连草根都啃光,牛羊只能饿肚子。它们抢袋狸、小袋鼠的洞穴,把这些原生动物逼得没吃没住,连最古老的鼠袋鼠都因此灭绝了。密集的兔洞还把土地挖得千疮百孔,一下雨就水土流失。 澳洲政府急了,1887年开始修防兔栅栏,最长的一道有1800公里,三道栅栏加起来3256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可兔子会打洞,栅栏刚修好,它们早就从地下“越狱”了。 政府还悬赏2便士收一只兔耳,结果杀兔的速度远赶不上繁殖的速度,最后奖金都发得破产了。 后来有人想了“以毒攻毒”的法子。1887年请科学家用鸡霍乱菌杀兔子,没想到没毒死兔子,反而害死了不少牧羊犬。又引进狐狸、雪貂当天敌,可狐狸抓不到跑得快的兔子,转头去吃本土的有袋动物,雪貂也不适应气候死了大半,反倒添了新麻烦。 直到1952年,科学家终于找到突破口——粘液瘤病毒。这种病毒只杀欧洲兔,对牛羊和本土动物没伤害,靠蚊子传播。投放后效果惊人,野兔死亡率高达99.9%,当年澳洲羊毛和肉类产量就多赚了6800万美元。 可好日子没过几年,幸存的兔子慢慢进化出了抵抗力,到1980年代,病毒死亡率降到了40%,野兔数量又涨回3亿只。 1995年,澳洲科学家又从中国引进了兔杯状病毒(RHDV),这种病毒1984年在中国被发现,能让兔子短时间内死亡。 在南澳小瓦当岛检疫后投放,干旱地区的野兔一下子减少了85%,荒芜的草原重新变绿了。但就像之前的病毒一样,兔子又开始适应,死亡率渐渐降到60%以下。 有人问,这么多兔子,为啥不端上餐桌?本地人说实在不敢吃。一来野兔肉质比家兔差太多,二来它们身上带着各种病毒,之前投放的病毒也可能残留在体内。而且澳洲人平时只吃猪牛羊,压根没有吃兔肉的习惯。 如今,澳大利亚的野兔还有10多亿只,每年要花近2亿美元在灭兔上。2023年,科学家又试了新招,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不育的公兔,希望从繁殖根源上控制数量。 这场从24只兔子开始的“战争”,已经打了160多年,看样子还得继续下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