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

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页岛等地方,依旧被用中文标注。有人疑惑这是不是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大家有这疑问不奇怪,毕竟现在中俄边界确实清清楚楚。 不少人看到地图上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这样的标注就犯嘀咕:2004 年中俄签的补充协定把黑瞎子岛都分清楚了,连边境打猎、爆破的地界都写进后续协定里。 界碑立得整整齐齐,主权归属明明白白,咋还抱着老名字不放?其实这真不是故意挑事,里头藏着实打实的政策规矩,还有斩不断的历史根脉,甚至连国际上都有类似的惯例。 先说说硬邦邦的政策依据,这可不是地图编绘者自己瞎标的。自然资源部 2023 年公布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里写得清清楚楚,符拉迪沃斯托克这类地名必须加括注标注中文历史名称,这是全国统一的制图标准。 往前追溯,2015 年施行的《地图管理条例》也明确要求,历史地名得按外交部、民政部和测绘部门认定的规范来表示。 换句话说,要是地图上只标外文现用名、漏掉中文老名字,反而算违规,过不了审图这关,更没法公开出版。这就跟身份证上除了大名还能有曾用名一样,是规范要求,跟主权归属半毛钱关系没有。 再往深了说,这些括号里的名字藏着几百年的历史惯性。就拿海参崴来说,这名字不是随便起的,闯关东的河北、山东人早年间在这儿讨生活,见当地海参扎堆,又地处港湾(俗称 “崴子”),自然就叫开了 “海参崴”,这一叫就是上百年。伯力、库页岛也是同理,都是中国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留下的印记,早早就写进了地方志和地理典籍里。 即便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后这些地方的主权变了,民间的称呼也没断过档。就像家里老房子虽然换了主人,老一辈人还是习惯叫它原来的名字,这是刻在记忆里的习惯,不是要争什么。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压根不是中国独一份的 “操作”,国际上搞地图标注都有这规矩。你看韩国地图上会标 “서울(汉城)”,朝鲜半岛的 “金刚山” 在不同国家的地图上也会保留历史名称;欧洲不少城市在地图上也带着括号里的老名字,比如德国的 “慕尼黑(München)”,既尊重现主权,也不丢历史记忆。 中俄之间对此早有共识,双方地图编制时都遵循 “现用名优先、历史名补充” 的原则,俄罗斯的地图上也会标注一些中俄历史上的跨境地名,这纯粹是地理标注的专业做法,跟政治博弈没关系。 还有个实际原因常被忽略:这些中文老名字至今还在民间和学术研究中频繁使用。做历史研究的学者提 “海参崴”,比说 “符拉迪沃斯托克” 更能唤起历史语境;老一辈闯关东后代聊起故土,嘴里还是 “崴子”“伯力” 这些词。 地图上保留标注,其实是帮大家建立 “现地” 和 “记忆” 的对应关系,不然年轻人可能压根不知道这些拗口的外文地名,曾是中国历史地理的一部分。这就像历史课本里讲鸦片战争要提香港岛一样,是记录事实,不是要翻旧账。 说到底,地图上的括号里藏着的是规矩和记忆,跟 “争主权”“翻旧账” 完全是两码事。2004 年边界协定划清的是主权归属,而地图标注遵循的是历史传承和行业规范,两者压根不冲突。 现在中俄边境贸易热络,游客往来频繁,地图上的双重标注反而更方便双方交流。生意人看现用名找地址,老年人看老名字忆历史,各取所需。 要是真较真 “翻旧账”,反而犯了常识错误。毕竟主权这事儿靠的是条约和界碑,不是地图上的几个字。 而历史记忆靠的是这些标注的传承,不是靠纠结过去的归属。下次再看地图碰到这些括号里的名字,就当是给历史留个注脚,心里也就明白其中的门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