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亚林通讯员范楠
11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四季走进河南新乡市延津县任庄村,以镜头为笔,记录这个中原村落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的转型蝶变。为何这个村庄能吸引央视聚焦?答案藏在其以科技激活农业动能、用产业托起村民幸福的生动实践里。

任庄村的“出圈”,始于对“中原粮仓”使命的坚守与创新。作为农业大省的一份子,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任庄村则是这一成果的微观缩影。节目中,“山水小分队”与村民一同钻进青纱帐般的玉米地,体验采摘、晾晒的农耕乐趣,更见证了现代农业的高效与精准——玉米收获机十几分钟完成一亩地采收,脱粒机每小时处理六七亩地玉米棒,标准化田间道路打通大型农机下田“最后一公里”。返乡种粮户肖绅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承包的14亩土地,过去收秋需忙活一个月,如今依靠农机两三天便能完成,效率的跃升让“种地”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也让更多像肖绅一样的村民重拾对土地的信心。

科技赋能是任庄村打动央视的核心亮点。今年“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任庄村将这一政策落地为看得见的田间实践。当地农业局技术人员现场演示的墒情检测仪,通过传感器实时传输土壤温度、湿度数据,生成精准“体检报告”并推荐适宜作物品种,让种植决策有了科学依据。不仅如此,任庄村还推动“新乡小麦”品牌升级,作为全国首个麦类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这里的小麦吸引鲁花等龙头企业兴建现代化加工基地,动态恒温仓储让小麦住进“空调房”,科技赋能下的小麦粉麦香更浓郁。节目中“面面俱到‘食’验室”环节,嘉宾与孩子们追溯一颗小麦从种子到餐桌美食的“生命之旅”,让“粒粒皆辛苦”从诗句变为具象感知,这种“科技+教育”的模式,既展现了农业创新,也传递了粮食安全理念。

产业振兴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让任庄村的故事更具温度。除了规模化种植1500亩小麦、1300亩玉米和280亩花生,带动农户收入从几万元增至数十万元,任庄村还探索出“大棚经济”的增收路径。2021年,依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村里新建14座果蔬大棚,通过科学调整茬口实现“一年三季”种植,如今大棚归村集体所有并对外承包,每年为集体带来约13万元收入,30%收入用于春节分红,粉条、大米、果蔬等物资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同时,大棚产业每年提供200个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形成“产业兴、村民富”的良性循环。

从昔日省级贫困村到如今的“智慧农业样板村”,任庄村的转型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节目用镜头记录下村民脸上的笑容、田间轰鸣的农机、温室大棚里的绿意,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一个村庄的变化,更折射出全国乡村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道路上的共同探索。正如节目所传递的,当科技扎根土地,当产业反哺民生,乡村便有了持续发展的底气与活力,这也是任庄村能走进央视视野,成为全国观众关注焦点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