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25年,董竹君挺着大肚子走在成都街头,烈日下汗如雨下。路人议论纷纷——这位“

1925年,董竹君挺着大肚子走在成都街头,烈日下汗如雨下。路人议论纷纷——这位“洋派太太”,已经连生四个女儿,如今又冒死怀了第五胎。街坊都知道,她丈夫夏之时一心想要儿子,家里每天弥漫着火药味。有人劝她别再冒险,她笑笑说:“也许这次能生个儿子。” 夏之时是四川军界人物,脾气火爆,做事讲权势。董竹君是他在上海的“红颜知己”,曾为他卖唱度日时相识。婚后,她跟着丈夫南征北战,从风光太太变成了内忧外患的母亲。家里四个女儿,一个比一个活泼可爱,唯独丈夫从不正眼看她们,总说:“没用,赔钱货。”每当听到这句话,董竹君心口一紧,但从未反驳。那是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女人连自己的命都不值钱,更别提肚子里的孩子。 第五次怀孕来得突然而危险。身体本就虚弱,医生劝她打掉,她摇头。夏之时每天端着茶坐在厅堂,看见董竹君吃辣椒,就嫌弃地皱眉:“生儿的女人不吃辣。”一次,他见她吃辣椒酱,怒气上涌,扯着头发大骂:“又是个赔钱货!”那一刻,董竹君没哭,只是咬紧嘴唇。她知道这不是骂她,而是骂命——骂那个时代给女人的命。 1925年的冬天,她在成都一间破旧的产房里生产。屋外寒风刺骨,屋内传来她撕心裂肺的喊声。几个小时后,一个女婴出生。夏之时看一眼就走,嘴里嘟囔:“又是丫头。”产婆递来孩子,董竹君满头大汗,仍笑着伸手接过。她轻轻拍着女儿的小背,说:“娘不怕,再难也要把你养大。”那一年,她才25岁。 接连的失望让夏之时对她彻底冷淡。他外出频繁,家中不再有笑声。董竹君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针线、烹茶、写信。日子艰难,她却从不放弃学习。她读《女界钟》,看梁启超的《新民说》,心里渐渐生出一种新的想法:女人不能一辈子活在男人的阴影下。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中国近代最成功的女企业家之一。 婚姻的裂缝在日积月累的冷漠里扩大。1929年,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离开夏家,独自回到上海。有人说她疯了,一个离了军官的女人,在这个时代根本活不下去。可她偏要活。她开办女子袜厂,组织失业妇女工作;又创办女子黄包车公司,让女人也能上街挣钱。上海的街头,常能看到一队女工推着黄包车,衣衫整洁,笑容自信。这在当时,是震动社会的奇景。 1934年,她彻底与夏之时离婚。那年,她已经从一无所有到独立自立。她把所有积蓄投入一家小餐厅,取名“锦江川菜馆”。几年后,抗战爆发,她辗转重庆、桂林,坚持做生意,还捐资支援抗日军队。战后回到上海,她扩大规模,把锦江饭店办成中国最早的高档宾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她捐资办学,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有人问她:当年那个连生四女、被骂“赔钱货”的女人,怎么能走到今天?她笑着说:“靠自己。”她没怨天,也没怨人。她说女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真正做人。她不再是那个被骂哭的小妻子,而是国家特邀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时代在变,命运也变。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写入宪法,妇女能上学、能参政、能创业。董竹君常在公开场合讲自己早年的遭遇,说:“那时女人没地位,现在国家给了我们尊严。”她把个人苦难变成一段时代教育,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无数女性:靠国家的政策,靠自己的奋斗,才能翻身。 晚年时,她常在锦江饭店的大厅里散步,看着客人熙熙攘攘。有人认出她是老板娘,她总笑着摆手:“我只是个普通女人,命硬点。”没人再提起她的那段婚姻,也没人再说“赔钱货”这三个字。她的名字,成了女性坚强和自立的象征。 从卖唱女到饭店老板,从被骂的母亲到政协委员,董竹君走了整整一百年。这一路,是旧中国女性苦难的缩影,也是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写照。她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财富,不在儿子女儿,而在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那些曾看不起女人的男人,早已被时代遗忘。而那个被骂“赔钱货”的女儿,成了母亲心中最大的骄傲。董竹君说:“她不赔钱,她赚回了我一辈子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