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安在线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
“物尽其流”,经济才能打通“任督二脉”,才能如活水般流动。
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安徽,自古就是舟车辐辏之地。如今,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引领下,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长三角地区的内陆腹地,有了更大的发展雄心: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和枢纽经济,成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关键枢纽,进而跻身重要的枢纽经济中心。
近年来,安徽连续出台《安徽省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等文件,勾勒出“物流强省”战略的清晰发展路径:到2027年,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2%。
这样的雄心,从一场会议上就能窥知一二。
10月28日至29日,“2025(芜湖)枢纽经济建设推进大会暨物流产业供需对接会”在安徽芜湖市举行。大会以“链接全球,畅达江淮——共赴枢纽经济新时代”为主题,政府机构、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4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安徽枢纽经济发展新路径。会上,成立了安徽省物流枢纽联盟,组织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基地、冷链集配中心以及物流设备制造商等多方开展供需对接,27家单位、13组项目签约,总金额59亿元。
正如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会上所说的:“作为‘制造业大省’‘汽车大省’的安徽,未来也要发展成‘物流大省’‘物流强省’,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引领者。”
把地理上的区位中心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中心,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安徽正朝着“物流强省”迈出坚实的步伐,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把“枢纽经济中心”的雄心和构想落到实处。
作者|王弘毅
编辑|彭园园
题图|张敏

“多省通衢”的枢纽
每到过年过节,安徽的高速公路往往呈现高负荷状态,究其原因,安徽是“多省通衢”的过路通道,更是链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地理中心。
这样的优势区位,也正逐步转化为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根据《安徽省物流枢纽发展报告(2025年版)》,安徽“十四五”期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现代物流枢纽网络。截至今年6月,安徽共有7个城市获批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创建国家物流枢纽8家,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在空间分布上,枢纽布局呈现沿江与内陆协同发展。沿江经济带集中了芜湖、安庆、马鞍山三个枢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水运物流走廊;内陆枢纽则以合肥三大枢纽(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为核心,联动阜阳商贸服务型枢纽、蚌埠生产服务型枢纽,构建辐射皖北、皖中的陆向物流网络。

在“区群”联动上,安徽的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较好构建了“产业集群+物流枢纽”模式,不断拓展服务腹地。
合肥陆港型枢纽实施“两片区”联动模式,服务庐阳经开区、新站高新区,直接辐射合肥市全域和六安、淮南等周边城市。
合肥生产服务型枢纽服务合肥经开区的同时,还支撑合肥“芯屏汽合”的产业集群,并通过多式联运网络联通全国、走向国际。
合肥商贸服务型枢纽联动百大肥西农产品物流园,保障合肥市及周边地区“菜篮子”,建设农产品流通“买全球、卖全国”的枢纽平台和绿色通道。
“物流是实体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物流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表示,安徽正加快建设链接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物流枢纽集群,进一步将区位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开放优势、经济优势。
芜湖作为重要枢纽城市,这些年物流和枢纽经济发展迅速。芜湖市市长徐志表示,将推动枢纽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数字枢纽”建设,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中高端业态,不断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出“自己的步伐”
成绩令人鼓舞,但问题和不足仍值得深思。在这次会议上,多位演讲嘉宾指出,安徽的物流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现象,由大到强仍有不少路要走。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以问题导向看待安徽物流业发展,他认为,当前,安徽物流业发展效率仍待提高,物流理念还相对落后于先发地区,在绿色化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力。“要利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谋划布局未来三到五年物流产业发展,全力改进弱项、补齐短板”。尹同跃表示,奇瑞专门成立了物流研究院和物流公司,就希望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提出了AIforlogistics(AI物流)理念,实现物流的提质增效。

中美物流联合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中粮科工商管中心副总经理白光利认为,安徽在物流领域还没有走出“自己的步伐”,很多都是根据上海、江苏的“步伐”来走,应当形成自己的特点。
“在物流的跨境发展上,浙江有义乌、河南有‘中大门’;在物流龙头企业上,鄂州有顺丰、嘉兴有圆通、南通有京东,安徽应牵手大型物流企业,形成跨境外循环的大通道。同时,灵活用好产业资本,培育打造属于自己的龙头企业。”白光利认为。
“安徽省物流枢纽、物流基地众多,但存在散而不强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各地自行发展,没有统一联动,没有打造统一的服务品牌。要想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形成统一品牌,形成信息联动、标准化、连锁化的模式”。白光利表示。

建设枢纽经济区
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贺登才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了他对“十五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考。
贺登才认为,“十五五”时期,是物流强国建设的关键期,是物流提质降本增效的攻坚期,现代物流转型升级的决胜期。“当前,物流的需求仍然不足,供给过剩仍是突出问题”,贺登才还提出了“十五五”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他认为,要紧扣‘调结构、促改革、优环境’这九个字,做大做优经济总量、做小做精物流成本,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
大家都在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那么它和发展枢纽经济有什么关系呢?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室主任陆成云认为,发展枢纽经济,是以供应链服务优化为核心抓手,创造价值、优化实体供应链结构,实现降成本水平,是以供需双侧融合,引导生产率合理布局,推动降成本的抓手,是物流运行体系实质性优化的底层逻辑。

会场内,嘉宾观点激荡智慧火花,合作协议接连签署;会场外,公路车水马龙,运河船舶如织。
“十五五”的美好蓝图徐徐展开。安徽,如何乘着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东风,从“过路通道”变成“价值枢纽”?
钟岚表示,下一步,将促进物流和产业深度融合,聚焦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全球布局需要,强化物流枢纽与产业集群的空间衔接、功能融合,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和组网能力,谋划建设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区,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