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为何“便宜”?看懂背后的多重逻辑 中国劳动力“便宜”的印象,是经济、人口、制度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造成,且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 最根本的是劳动力供需失衡。改革开放后,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池。2012年之前,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红利”处于鼎盛期,供远大于求自然压低了工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难以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对工资和福利要求更低,农村成了劳动力“蓄水池”,进一步拉低了整体成本。 其次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过去几十年,中国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世界工厂”,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成本控制。中小企业利润微薄,融资难、竞争大,只能通过压低人力成本生存。而全球化带来的“逐底竞争”更限制了工资上涨——一旦成本过高,资本就可能流向越南、印度等更低成本地区。 再者是劳动者议价能力偏弱。单个劳动者面对企业时力量微弱,而工会更多扮演协调角色,缺乏强硬的集体谈判机制。虽然有《劳动法》,但部分中小企业超时加班、不缴社保等现象曾很普遍,劳动者为保工作往往选择忍气吞声,维权成本也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刘易斯拐点”出现,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短缺。如今年轻一代权利意识觉醒,产业升级也在创造高技能岗位,“绝对廉价”的时代正在远去,只是结构性矛盾仍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