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直以来,对于白求恩,我们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

一直以来,对于白求恩,我们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且拼尽全力救治中国人 咱先说说白求恩这人的“底子”!他可不是普通的医生,是加拿大顶尖的胸外科专家,上世纪30年代在北美医学界都有名气! 白求恩生于1890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苏格兰移民家庭,早年接受严格教育,1910年进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1916年获医学学位。毕业后,他在底特律亨利·福特医院实习,积累了大量急诊经验。1917年一战爆发,他加入加拿大远征军医疗队,赴法国战场处理伤员。这段经历让他认识到医疗在战争中的作用。战后,他返回加拿大,在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深造胸外科,1928年升任该院胸外科主任。他开设私人诊所,患者包括工人和商人,收入稳定到足以购买当时先进的别克轿车。他的住宅宽敞,书架上堆满医学书籍。他还设计了多款手术器械,如肋骨剪和肺叶钳,这些工具在北美医院推广开来。1934年,他本人感染肺结核,在医院休养数月,期间阅读社会书籍,视野渐宽。 1935年,白求恩访问苏联,考察莫斯科医院的集体医疗模式,回国后加入加拿大共产党,积极援助工人罢工。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佛朗哥军队在德意支持下进攻共和政府,他募集资金组建加拿大-美国医疗队。11月抵达西班牙边境,在马德里郊外设立手术站。他发明移动输血车,用铁桶储存血液,便于前线使用。这次行动让他接触到国际反法西斯运动,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他认为,医疗援助是反对暴力的直接方式。西班牙经历让他看到法西斯侵略的破坏性,也让他开始关注全球类似冲突。回国后,他继续宣传反战理念,组织讲座和募捐活动。这些努力虽未改变北美主流舆论,却让他在左翼圈子中声名渐起。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军队大举进攻中国,北美报纸报道前线士兵缺医少药,伤员死亡率高。白求恩通过加拿大共产党渠道联系中共驻美办事处,主动提出组建援华医疗队。他列出器械清单,包括手术刀和显微镜,强调胸外科专长适用于枪伤处理。获批后,他募集七名队员,包括护士和技师,准备三箱医疗用品。1938年1月8日,他们从温哥华港出发,乘船19天抵达香港。途中,他查看中国地图,规划路线。从香港转火车北上武汉,再步行骑马翻越秦岭,历时近3个月抵达延安。途中多次遇日军飞机轰炸,他优先保护医疗箱。这趟旅程充满艰险,却坚定了他的决心。他视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主战场,援助伤员就是参与全球斗争。 抵达延安后,白求恩婉拒留在后方培训的安排,坚持前往伤亡最重的晋察冀边区。那里八路军阵地频遭袭击,医疗条件原始,许多战士用布条裹伤口,无消毒酒精。他驻扎五台山脚下破庙,第一天接诊多名伤员,一天处理15例手术。晚上编写培训手册,教导当地卫生员处理枪伤和消毒。他拆空罐头盒做临时托盘,改纺车木架成蒸煮锅,提高卫生水平。5月转移唐县,建立流动医疗站,巡视阵地检查包扎情况,发现化脓问题后示范用碘酒处理。6月巡回冀中前线,为村民诊治。7月监督模范医院建设,用木板钉手术室,安装X光机。这些工作提升了边区医疗能力,一年内医院容纳2500名伤员,仅5名大学医生,他推动本地人才补充。 白求恩的贡献不止于手术,还包括组织培训。1939年春,他深入阵地,教导数十名卫生员胸腔引流和抗感染方法。10月平型关战斗后,率队赶赴战场,处理胸部中弹病例,夹出弹片止血。他的医疗模式注重预防,强调器械消毒和快速转运。边区卫生学校选址唐县,他刻板印刷教材,推动集体卫生教育。这些举措挽救无数生命,也为抗日力量注入活力。他记录阵地数据,分析伤亡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他的工作源于共产主义信仰,认为中国抗战是国际主义的一部分,救治中国人就是在打击全球侵略者。这份信念让他视战士为战友,而非对象。 1939年夏,白求恩担任晋察冀军区医疗顾问,规划卫生体系。秋季,一场战斗后,他处理最后伤员时手指被刀划伤,用酒精擦拭继续工作。次日手指红肿,缠布条巡视。11月10日高烧发作,队友扶他休息,他口述消毒笔记。11月1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49年。遗体安葬唐县卧佛寺。消息传开,战士自发守夜。毛泽东撰写纪念文章,赞扬其奉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