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五大巨头Q3财报神仙打架,这波科技红利该怎么薅?
谁能想到,才短短一年时间,AI就从“全网追捧的概念网红”彻底变身“科技圈顶流打工人”!
美股五大科技巨头Q3财报扎堆出炉,直接把“AI真香”焊死在热搜——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齐刷刷交答卷,营收、盈利双增长的亮眼数据十分吸睛。
以前觉得科技圈内卷够狠,有了AI这张“王牌”,巨头竞争直接升级成“神仙打架”。
每家都拿出压箱底绝活,没人敢躺平,玩法各有千秋,堪称一场精彩的“AI花式搞钱大赛”。
而这波AI风口的爆发,格隆汇研究院早有前瞻预判,精准锁定了AI驱动科技巨头增长的主线趋势。
01
谷歌:闷声搞技术,芯片+模型双线超车
谷歌是“闷声干大事”的代表,靠“自研芯片+AI模型”双线突围,实现弯道超车。
Q3总营收首破千亿达1023.5亿美元,净利润同比飙33%,增长势头迅猛。
云服务营收151.57亿美元超预期,订单储备1550亿美元;多模态AI模型APP月活达6.5亿,付费用户超3亿,性能碾压同类产品。
超七成云客户搭载其AI解决方案,云业务利润率提升至19%,从“烧钱”变“盈利引擎”。
最狠的是自研TPUv7芯片,算力达42.5ExaFLOPS,能效比提升35%,硬件层面焊死技术壁垒,同行难抄作业。
02
微软:抱对AI大腿,云服务躺赚长期饭票
微软早靠“抱对大腿”赢在起跑线。
作为最早深度绑定头部AI企业的巨头,Q3智能云业务营收308.97亿美元,同比增28%,核心Azure服务增速飙至39%。
更关键的是,微软拿下数年长期合作协议,锁定的未来Azure租赁费用高达数千亿美元,相当于提前手握“摇钱树”。
为承接疯涨的算力需求,Q3资本开支349亿美元,同比激增74.5%,重点扩容算力集群。
虽短期影响盈利导致盘后股价小幅波动,但Azure算力排期超3个月,客户主动加价抢资源,“现在砸钱建壁垒,未来躺着收租”的长期主义玩得通透。格隆汇研究院此前就精准洞察,AI算力基建的加码将成巨头角力的关键,这一主线趋势在微软身上得到完美印证。
03
苹果:消费电子AI卷王,闭环赚钱无对手
苹果是妥妥的“消费电子AI卷王”,靠端侧AI杀疯市场。
Q3主打的iPhone17系列,专属芯片让AI性能狂飙3.5倍,实时翻译、视觉智能、智能办公助手等实用功能,精准戳中消费者痛点。
开售前三天,中美市场销量同比暴涨14%,ProMax版本更是供不应求,销量达上代1.5倍,多地门店断货排队。
更绝的是“赚钱闭环”:硬件引流后,广告、AppStore、订阅服务同步开挂。Q3服务营收达287.5亿美元,同比大增15%,AI赋能的精准广告、AppStore付费率双涨,实现“硬件稳赚,服务躺赚”。
这背后是苹果多年在芯片研发、生态构建的持续投入,如今迎来AI时代收获期,“厚积薄发”的赚钱能力让人折服。对于这种“硬件+AI+服务”的闭环逻辑,格隆汇研究院的专业解读早已点明,这正是AI风口下消费电子领域的核心主线趋势。
04
亚马逊:AI基建狂魔,一AI带火全业务
亚马逊堪称“AI基建狂魔”,靠算力布局让云服务AWS重回高增长。
Q3AWS营收330.1亿美元,同比增20.2%,创11季度最快增速,在手订单冲至2000亿美元,10月新增大单超Q3总和。
为筑牢壁垒,亚马逊加大AI基建投入,年底部署的ProjectRainier集群将搭载超100万颗自研Trainium2芯片,该芯片性价比领先竞品30%-40%,Q3相关收入环比暴涨150%。
AI还带火全业务:Rufus购物助手拉动百亿消费增量,复购率提25%;广告业务营收176亿美元,同比增22%,连续三季加速。
虽千亿基建投入短期承压,但1307亿运营现金流同比增16%,基本面扎实,是妥妥的“长线潜力股”。
05
Meta:转型逆袭天花板,AI救活广告业务
Meta是“转型逆袭天花板”,曾被担心沉迷元宇宙,如今靠AI把广告业务玩成“增效神器”。
Q3广告展示量增14%、单价涨10%,Reels短视频广告年收入破500亿,美妆品类转化率飙至217%,单用户收入年均提升8%-12%,广告主投放意愿高涨。
WhatsApp商业消息服务覆盖2亿商家,2026年营收预计达120亿;元宇宙AI眼镜上市即售罄,“AI+社交+元宇宙”组合拳见效,Q3业绩超预期。
06
AI不是加分项,是科技企业生死线
五大巨头Q3财报的核心结论很明确:AI已不是“可选项”,而是科技企业的“生死线”。
以前竞争比用户规模、营收增速,现在拼“AI护城河深浅”——有的靠硬件送AI入户,有的靠云服务垄断企业级市场,有的靠芯片模型握核心话语权。
没有AI布局的企业已跟不上节奏,早布局、重投入的巨头已收获红利,马太效应显著。
AI正在重塑竞争规则:以前“大而不能倒”,现在“AI强才不能倒”,谁玩出AI壁垒和盈利,谁就握未来主动权。这一转变恰如格隆汇研究院的前瞻性判断,早在AI概念升温阶段就锁定了“技术壁垒+商业化落地”的主线趋势。
红利难薅?这四大风险要警惕
这波AI红利不是闭眼能薅,四大风险需警惕:
一是投入回报不确定:有的砸钱建真壁垒,有的只是跟风喊口号,AI营收贡献微薄。
二是竞争白热化:算力、模型、场景争夺激烈,企业级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端侧AI面临阵营围剿,内卷压缩盈利空间。
三是监管收紧:数据隐私、反垄断“紧箍咒”发力,Meta已遭2亿欧元罚单,苹果、谷歌面临反垄断调查,合规成本上升。
四是宏观波动影响:全球经济放缓可能导致企业AI预算、消费需求、广告开支收缩,拖累增长节奏。
07
想分一杯羹?三大思路找准方向
AI大趋势已板上钉钉,想分羹关键找准方向:
一是盯紧“AI基建”:算力是AI“水电煤”,除了巨头,芯片设备、数据中心、电力配套等上下游企业可搭巨头“顺风车”受益。
二是跟着“AI应用”走:C端关注消费电子、智能办公、娱乐场景创新,B端重点看企业服务、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的AI解决方案,这些场景渗透率快速提升。
三是蹲守“现金流稳手”:核心业务扎实、现金流充裕的巨头,抗风险能力强,能支撑长期AI研发,长期大概率笑到最后。
避坑指南:辨清真AI和伪AI
还要学会辨清真伪AI,避免踩坑:
真AI企业要么有核心技术(自研芯片、独家模型),要么有实质AI营收,要么有清晰商业化路径。
伪AI企业只是加简单AI功能蹭热点,AI营收微乎其微,难成气候。如何避开伪概念、抓住真机会?格隆汇研究院早已预判并梳理清晰,紧扣AI基建、场景应用、现金流韧性三大主线趋势,就能精准踩中风口。
科技圈红利从不是“等来的”,而是“看懂了敢下手的”。AI已从概念变增长引擎,五大巨头财报把方向摆得明明白白——AI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