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鸿说她已经关闭了朋友圈的功能。她说自己不太关心别人的私事,所以会把很多不常联系的微信号删掉。她说人生三五知己足以,管那么多干嘛,自己开心快乐最重要。这是一个活的很通透的女人。朋友圈真的没必要存在,基本上都是炫的,没有多少人关心你的那些破事。我也要关闭朋友圈。 我点开微信设置里“通用”选项的时候,手指还顿了一下。不是舍不得,是突然想起前两年的事。那时候我特喜欢发朋友圈,今天吃了啥好吃的,明天去哪个公园逛了,连加班到半夜拍张办公室的灯都要配段文字。有次我妈感冒住院,我忙前忙后累得不行,晚上在病房外走廊发了条朋友圈,就一句话“希望妈妈快点好起来”。结果下面评论区里,有人说“多大点事,感冒而已至于吗”,还有人问“阿姨住的哪个医院啊,环境怎么样”,就没几个人真的问我妈恢复得好不好,我累不累。 倒是我发小婷子,没在评论里说一个字,当晚就提着保温桶过来了,里面是她熬的小米粥,说“你肯定没顾上吃饭,先垫垫”。她还帮我守了大半夜,让我回家睡了几个小时。那时候我就有点别扭,觉得朋友圈里的人好像都隔着一层,明明是想找个地方说说话,结果换来的全是无关痛痒的热闹。 还有一次更气人。我去年好不容易评上了部门先进,涨了点工资,高兴劲儿上来就拍了张工资条的截图,把关键信息码住,就发了句“努力没白费,继续加油”。没过十分钟,以前一个同事私聊我,不是恭喜,是问“你这工资是不是掺了奖金啊?你们部门哪能拿这么多,别是P的吧”。我当时就懵了,我拿多少工资跟他有啥关系?后来我另一个朋友老周看到了,直接在微信上发了个红包,附言“牛逼啊兄弟,晚上请你吃串庆祝下”,没多话,但那股实在劲儿比啥都强。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关朋友圈的是上个月。我周末在家学着做蛋糕,第一次做没经验,奶油抹得歪歪扭扭,但自己看着挺开心,就拍了张照片发出去。结果下面有个我早就不联系的小学同学评论“看着就甜得发腻,估计不好吃,还不如直接买现成的,浪费时间”。那天我本来就因为工作出错被领导批评了,心情特别差,看到这条评论直接火了,回了句“我自己吃着开心就行,不用你评价”。没想到他还追着说“开不起玩笑啊,这么玻璃心,发朋友圈不就是让人看的吗”。 这时候婷子直接在下面帮我回了句“人家发朋友圈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不是给你当评委的,不想看可以屏蔽,没必要在这说风凉话”。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想通了,朋友圈里这些人,根本不是关心我,就是想看个热闹,甚至盼着我出点小糗好搭茬。真正的朋友,从来不在朋友圈里刷存在感,他们都在实实在在的生活里陪着你。 我没再跟那个小学同学掰扯,直接点开他的头像,选了“删除联系人”。然后回到设置里,找到“发现页管理”,把“朋友圈”那栏的开关点成了灰色。做完这些,我靠在椅子上舒了口气,感觉心里堵了好久的东西突然没了。 之后的日子是真轻松。以前下班回家总忍不住点开朋友圈刷半天,看别人晒旅行、晒娃、晒业绩,越看越焦虑,总觉得自己过得没别人好。现在不用了,晚上要么跟婷子、老周约着吃点东西聊聊天,要么在家看看剧、看看书,不用琢磨今天发点啥,也不用在意别人怎么评论。 有次之前总在朋友圈跟我搭话的一个人,突然私聊问我“怎么好久没看你发朋友圈了,是不是出啥事儿了”。我直接回“没出事,就是觉得发朋友圈没意思,不想发了”。他还想追问,我没再理,过了两天也把他删了。删完那一刻,真的特别爽,就像把衣柜里一堆不穿的旧衣服全扔了,空间一下子就干净了。 现在我才明白俞飞鸿说的“人生三五知己足以”是啥意思。不用刻意去维持那些表面的关系,不用在朋友圈里装模作样,跟真正在意的人好好相处,自己过得舒服,比啥都强。有时候晚上跟婷子、老周在路边吃串,吹着风聊天,比在朋友圈里看别人晒大餐开心多了。那些所谓的“朋友圈热闹”,其实根本不重要,自己开心快乐,才是最实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