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以俄语为主的乌克兰港口城市敖德萨的一家夜总会遭到警方突击搜查,原因是该夜总会播放了一首俄语歌曲,许多客人也跟着唱。 乌克兰警方因俄语歌曲突袭夜店,看似是文化管理,实则是政治表态。自2014年起,基辅以“去俄罗斯化”为国策,连续立法压缩俄语公共空间,从教育、出版到娱乐全面收紧。敖德萨虽是俄语母语者占多数的港口城市,如今连一首俄语说唱都可能招来武装检查。州长基珀一句“不能有俄罗斯音乐”,把语言问题直接升格为安全问题,让文化多样性让位于民族叙事。 此举短期内或可巩固乌克兰语的主导地位,长期却埋下三重隐患:其一,人为制造“语言贱民”,把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俄语使用者推向情感对立;其二,为“去俄”而拆光普希金铜像、改写路名,切断的不仅是苏联记忆,也是城市多元身份;其三,文化铁幕反而为俄罗斯提供了“保护俄语居民”的口实,使战场外延至音符与诗篇。 语言是身份,更是交流工具。战时情绪可以理解,但若把俄语简单等同于“敌对文化”,不仅违背欧洲委员会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公约的精神,也让乌克兰的民主形象蒙尘。真正的文化安全,应是通过乌克兰语教育提升吸引力,而非靠警棍和禁令制造沉默。否则,当音乐成为违禁品,历史教科书被撕页,赢得的是口号,输掉的是人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