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这位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就

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这位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就这么倒在了山道上,成了整个抗日战争里,牺牲在白刃战中的最高将领。 ​​很多人不知道,王甲本将军是个地地道道的“将门之后”。 王甲本的父亲王得禄,是清代光绪年间的武进士,官至云南鹤丽镇总兵,一辈子在边疆戍守,最常跟儿子说的就是“军人当以守土为责,宁死不丢寸土”。 王甲本打小就跟着父亲在军营里长大,看惯了士兵操练,听惯了战马嘶鸣,10岁那年,父亲亲手教他握枪,告诉他“这枪不是用来耍威风的,是用来护百姓的”,这话他记了一辈子。 1914年,18岁的王甲本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跟后来的抗日名将叶剑英是同期同学。在讲武堂里,他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别人练刺杀练1个小时,他练3个小时,手上的茧子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夜间拉练,他总走在最前面,帮战友扛枪、背背包。 毕业时,教官评价他“有勇有谋,兼具将门风骨与士卒之心”,这话成了他后来治军的准则——当了将军后,他从不在后方指挥,总带着警卫连冲在前线,士兵吃什么他吃什么,士兵睡战壕他也睡战壕,79军的老兵都说“跟着王军长打仗,心里踏实”。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甲本的部队就没闲过。1937年淞沪会战,他率部在上海蕴藻浜阻击日军,日军装备精良,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他的阵地被炸得坑坑洼洼,士兵伤亡过半,身边的参谋劝他撤退,他却把军帽一摔:“阵地在我在,丢了阵地,我王甲本提头来见!” 他亲自端起机枪扫射,打退了日军八次冲锋,坚守了三天三夜,直到接到撤退命令才带着残部撤出。战后清点人数,他的团只剩不到两百人,他抱着牺牲士兵的遗体,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后来长沙会战,他升任79军军长,成了第九战区的主力将领。第三次长沙会战时,日军想绕到长沙后方偷袭,王甲本识破了日军的企图,率部在湖南金井设伏。 当时天寒地冻,他带着士兵在雪地里趴了两天两夜,冻得手指都没法扣扳机,就用嘴哈气暖一暖接着等。 日军进入伏击圈后,他一声令下,枪炮齐鸣,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仓皇逃窜,这一战,他的部队歼灭日军两千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第九战区司令薛岳专门发电嘉奖他“忠勇过人,堪称军魂”。 没人想到,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会倒在白刃战的战场上。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湖南,79军奉命在冷水滩阻击日军,掩护战区主力撤退。 王甲本知道任务艰巨,把军部设在前线附近的一座小庙里,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会儿去阵地查看工事,一会儿跟士兵一起挖战壕。 9月7日那天,日军主力发起猛攻,他的部队伤亡惨重,弹药也快打光了,通讯线路还被日军炸断,跟后方失去了联系。 眼看阵地要被突破,王甲本召集剩余的士兵,拔出腰间的佩刀:“弟兄们,弹药没了,咱还有刀!今天就是死,也得把日军挡在这儿,不能让他们过去!”他带着警卫连和剩余士兵,端着刺刀冲向日军,跟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他早年在讲武堂练的刺杀术派上了用场,一刀一个,杀得日军不敢靠近,可日军人数太多,围着他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日军军官从背后偷袭,他转身格挡,却没防住侧面冲上来的几个日军,几把刺刀同时刺进了他的腹部。 倒在地上时,王甲本还紧紧握着佩刀,眼睛盯着日军进攻的方向,嘴里还在喊“守住……守住阵地”。 后来,他的警卫兵拼死冲上去,从日军手里抢回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身上除了腹部的伤口,还有好几处刀伤和枪伤,那都是他半辈子抗日留下的印记。 王甲本牺牲后,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把他的遗体运回他的老家云南富源安葬,沿途百姓自发在路边设祭,哭送这位抗日英雄。 79军的士兵们在他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写着“王甲本军长殉国处”,每次路过,士兵们都会敬军礼,直到现在,还有人去那里凭吊。 很多人说,王甲本的牺牲,是“将门风骨”的最好体现——他没靠父亲的光环谋官,而是靠自己的战功一步步升为军长;他没把“将军”当特权,而是跟士兵一起出生入死; 他更没在日军面前低头,哪怕战到最后一刻,也没丢军人的气节。在抗日战争里,像他这样的将领还有很多,他们用生命守住了“保家卫国”的誓言,也守住了民族的尊严。 现在再提起王甲本,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他用生命写下的故事,不该被忘记。那种“宁死不丢寸土”的勇气,那种“与士兵同生死”的担当,永远是值得我们铭记的精神财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勇闯
勇闯 2
2025-11-03 18:43
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