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局看AI赋能万物一定是通过应用端实现,亦即应用端的爆发具有中期确定性,且空间较上游硬件更为广阔。
11月3日上午收盘,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沪指翻红,创业板指跌超1%,黄白线分化明显。板块方面,海南自贸区、煤炭、游戏等板块涨幅居前,电池、有色金属、贵金属、半导体等板块跌幅居前。ETF方面,广发中证传媒ETF(512980)半日涨1.41%,成分股中,三七互娱(002555.SZ)、东方明珠(600637.SH)涨停,南方传媒(601900.SH)涨5.45%。
消息面上,月之暗面开源混合线性注意力架构KimiLinear,该架构首次在短上下文、长上下文、强化学习扩展机制等各种场景中超越了Transformer架构的全注意力机制(FullAttention)。其核心创新在于“KimiDeltaAttention”,这是对GatedDeltaNet的优化升级,引入了更高效的门控机制,以提升有限状态RNN(递归神经网络)记忆的使用效率。官方数据显示,在处理1Mtoken的场景下,KimiLinear的KVcache占用量减少了75%,解码吞吐量最高提升了6倍。而在TPOT训练速度的提升上,相较于传统MLA,KimiLinear实现了6.3倍的加速。
此外,10月31日,据报道,英伟达公司与三星电子、现代汽车集团和SK集团三家韩国头部企业达成协议,将供应超过26万块加速芯片以助力韩国AI项目启动。英伟达未披露交易财务条款。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指出,AI大模型的发展重心正从纯粹的参数规模竞赛,转向追求更高的“能力密度”和更优的架构效率。遵循“规模定律”的暴力计算模式因数据耗尽、能耗与成本激增而面临瓶颈,未来竞争力将更取决于如何在更小参数规模下实现更强性能。因此,受脑科学启发的算法创新以及多模态与推理能力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推动下一代模型发展的关键。该机构强调,这一转变有望降低算力门槛,使广大中小企业能以更低成本接入AI技术,从而催生更广泛的产业应用和投资机会。
银河证券表示,市场需求是人工智能行业前进的重要动力,行业需要AI赋能提升效率,消费者希望借助AI改善生活品质,2025年被认为是AI应用规模化落地的元年。B端“AI+行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供应链优化,从市场营销到客户服务,驱动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在金融、医疗、制造等垂直行业已看到规模化的成效。C端应用则处于体验创新和模式探索期,产品陆续推出但处于打磨、降本阶段。根据IDC预测,2025年中国AIPC、AI平板和AI手机总计出货量将同比增长20%,终端侧AI功能(如智能影像、语音助手、个性化推荐)成为标配,市场潜力巨大。
东吴证券表示,本轮AI行情中,下游应用滞涨的核心原因在于短期确定性不足——具有破圈效应的爆款单品和顺畅的商业模式均未出现,对应到上市公司层面则体现为业绩能见度不足,本轮行情中没有成为资金首选。但从科技浪潮演进角度,终局看AI赋能万物一定是通过应用端实现,亦即应用端的爆发具有中期确定性,且空间较上游硬件更为广阔,这一点已经在10年前的“互联网+”浪潮以及对应的股市行情中得到验证,这也意味着AI应用的行情启动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