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铁了心要打垮中国?中俄的经贸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围绕汽车展开的“压力测试”,它标志

铁了心要打垮中国?中俄的经贸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围绕汽车展开的“压力测试”,它标志着一个机会主义的蜜月期已经结束,双方正在进入一个由规则主导的,更加成熟但也更具挑战的阶段。   曾经霸占俄罗斯超六成市场的中国汽车,今年上半年出口量直接砍半,这背后藏着一场实打实的合作模式大改写。   这场蜜月期从一开始就带着时代巧合,2022年西方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中国品牌借着政策东风火速补位,从2021年不足10%的市场份额一路猛涨到2024年的68%。哈弗、奇瑞这些品牌年销量纷纷突破10万辆,坦克品牌更夸张,同比暴涨118.7%。   那时候的俄罗斯市场简直是“绿色通道”,平行进口政策允许没授权的车辆随便进,ZOETS简化认证流程,通关速度一下子提了上来。   一辆吉利Monjaro走平行进口渠道,能比官方价便宜16.5万卢布,这种低成本扩张的路子,让不少车企狠狠尝到了投机的甜头。   转折点出在2024年下半年,俄罗斯接连甩出的政策组合拳,直接打破了这种宽松局面。先是当年10月叫停了中国主流汽车品牌的平行进口渠道,奇瑞、吉利等9个品牌被要求必须通过官方授权经销商进口,还得拿到OTTS正式认证,以前半年就能搞定的流程,现在硬生生拉长到一年。   紧接着2025年1月,报废税直接翻倍,一辆车新增的66.7万卢布成本全摊到了终端售价上;4月又堵住了欧亚经济联盟的灰色清关空子——那些从吉尔吉斯斯坦低报价格进口的车,现在得按俄罗斯标准补足税费差额,一辆申报8000美元的中国车,说不定要补缴好几万美元。   这些规则一收紧,正好戳中了之前靠“轻模式”躺赚的中国车企,2025年上半年17.1万辆的出口量,比去年同期暴跌59.2%,成了中国汽车主要出口市场里跌幅最大的一个。   俄罗斯这波政策调整,压根不是针对中国,而是自己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操作。2024年俄罗斯本土汽车产量已经增长34%,拉达品牌全年销量突破43万辆,扶持本土制造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之前粗放的扩张模式也留下了不少坑,大多靠散件组装生产,导致零部件供应跟不上,俄罗斯消费者修车常常要等好几个月的配件,售后投诉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下,单纯靠整车出口肯定走不长远,逼着企业转向深度本土化。   长城汽车的应对就很有代表性,先扩建图拉工厂,加设发动机生产线,又在卡卢加州租了工厂,实现哈弗M6的全流程本土生产,只用半年就完成了焊接车间15台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反而在出口下滑的时候实现了逆势增长。   市场结构的变化,更能看出这场合作重塑的真面目。传统燃油车出口凉了半截,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俄罗斯却越卖越火,2024年混动车型销量直接翻了近3倍,其中理想品牌更是暴涨4.9倍,岚图今年1月还拿下了新能源细分市场的榜首。   这背后是俄罗斯对新能源产业的布局规划,虽然暂时放缓了新能源汽车报废税的上调,但明确要求外资品牌必须本土生产才能享受政策红利。   日韩品牌也借着平行进口政策延长的窗口期杀了回来,2024年在俄市场份额回升到8.5%,给中国车企添了新的竞争压力。   这场“压力测试”,淘汰的是只想赚快钱的投机者,留下的是愿意沉下心研究规则、长期深耕的玩家。   奇瑞在俄罗斯把经销中心扩到了210家,吉利也赶紧完善售后网络,这些操作让它们即便出口量下滑,仍保持着稳定的市场份额。   俄罗斯用政策划清了市场边界,中国车企则在适应中从“填空者”变成了“共建者”,这种靠规则支撑的合作,虽然少了蜜月期的随心所欲,却让双方的产业链绑得更紧。   至于那些“铁了心要打垮中国”的说法,纯属误读,毕竟当哈弗的焊接机器人在卡卢加州转起来,当理想的混动车型在莫斯科街头跑起来,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早就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能概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