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方的意思,俄罗斯终于懂了,俄专家:中俄不是军事同盟 最近,俄罗斯一位专家突然放

中方的意思,俄罗斯终于懂了,俄专家:中俄不是军事同盟 最近,俄罗斯一位专家突然放话,说中国算不上真朋友,暗示普京可能会掉头去找美国。这话在中俄“友谊无上限”的背景音里,听起来格外刺耳。 这位俄专家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其背景是2025年以来美俄关系的微妙变化。第47任总统特朗普执政后,调整对俄强硬政策,重启美俄高层通话,促成美俄代表团在沙特会晤,还释放“彻底解决乌克兰危机”“邀请俄罗斯重返G7”等信号,明确抛出“联俄制华”的橄榄枝。 俄方对此作出回应,在美俄会谈中提出恢复能源合作,称美国企业重返俄罗斯市场可带来“数千亿美元利润”,美方未明确拒绝这一提议。这种互动使部分俄罗斯民众产生误判,认为靠拢美国可缓解制裁压力,进而对中国“中立立场”产生不满,催生“中国非真朋友”的片面判断。 但这种判断完全忽视了一个核心事实:普京早在2024年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就明确表态,“俄罗斯从未与任何国家结盟以对抗第三方,更何况是对抗中国”,“联俄抗中”对俄罗斯来说“完全不切实际”。 2025年2月中俄元首通话时,普京再次强调“发展对华关系是俄方着眼长远的战略选择,绝非权宜之计”,这番表态直接打脸了“俄转向美国”的猜测。 中俄冷战时期,华约与北约的军事同盟对抗,使欧洲成为两大阵营对峙前沿,最终以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告终,留下地缘政治的长期撕裂。 俄罗斯作为苏联遗产主要继承者,对“军事同盟”的弊端有着深刻认知——当年与古巴的军事同盟,使苏联陷入古巴导弹危机,险些引发核战争;冷战时期的同盟绑定,更让苏联背负沉重军备负担,拖累了国民经济。 中国同样有自身考量。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同盟条约,虽在特定时期发挥作用,但后期因苏联推行霸权主义而名存实亡,进而导致两国关系长期冰封。 这段经历让中国坚定“不结盟”外交方针,从1997年中俄签署《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到2022年重申“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再到2025年联合声明中反对“核共享”军事同盟的表述,中方立场始终如一。 从现实利益出发,军事同盟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会使国家丧失外交自主权。当前俄罗斯深陷乌克兰危机,若中俄为军事同盟,中国将被迫卷入冲突;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挑战,也会将俄罗斯拖入不必要的纷争。 这种绑定对双方均为负担,而非助力。中俄选择的“战略协作”模式,恰好避开这一陷阱,实现“合作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最优解。 2025年5月中俄联合声明给出清晰答案:双方合作的“无上限”,体现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多边主义的共识上,体现在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优势互补上,而非军事领域的捆绑。 202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190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9.3%,之后持续保持高位,这种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合作,才是“无上限”的核心内涵。简言之,即“能合作的领域全力合作,该保留的自主各自保留”。 这种关系的核心体现,是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协作而非协同。南海问题上,俄方支持中国与东盟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反对域外势力介入;中国关注的东北亚合作中,俄方2025年以“大图们倡议”轮值主席国身份,推动地区交通、能源协作;俄罗斯关切的乌克兰问题上,中方坚持劝和促谈,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不参与对俄制裁。 这种“各守底线、相互支持”的模式,韧性优于军事同盟,其基础是共同利益与战略互信,而非条约约束。 反观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存在不平等与功利性。北约东扩中,美国持续要求欧洲盟友增加军费,将其变为“防御前沿”;日韩作为美国亚太盟友,需承担美军驻扎费用,配合美国战略打压,丧失外交灵活性。 中俄拒绝这种模式,正是认清同盟关系本质——实为强者对弱者的捆绑,最终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俄罗斯专家的言论虽刺耳,实则具有积极意义。它促使俄方清醒认知中俄关系本质——“战略协作伙伴”而非“军事同盟”,中国的支持是“有原则的支持”,而非“无底线的依附”。这种认知转变,是中俄关系走向成熟的标志。 2025年中俄联合声明中,双方明确反对构建针对他国的军事同盟,反对部署破坏战略稳定的武器系统,这既是对外部质疑的回应,也是对彼此关系的定位。 俄罗斯专家的争议言论,将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催化剂”。它推动双方明确彼此定位,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深化协作。特朗普政府“联俄制华”图谋,终将因违背历史潮流和现实利益而破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中俄关系的“不结盟”模式,是最大的确定性。它既保障两国战略自主,又形成应对霸权的合力,这种“不是同盟胜似同盟”的新型关系,将持续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