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一直以为高志凯这种级别的大佬,出去参加活动,都是国家派的专机,配着团队,前呼后

我一直以为高志凯这种级别的大佬,出去参加活动,都是国家派的专机,配着团队,前呼后拥的。结果今天才知道,大哥很多时候是自掏腰包去的。 高志凯这种级别的人物自掏腰包奔走发声,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驱动,这从他一辈子的经历里就能看得明白。他早年进了外交部当翻译,那段经历让他早早把国家的荣辱和自己绑在了一起,这种情怀可不是后来能装出来的。 2023年7月中旬,高志凯要去基辅考察乌克兰危机的真实情况。那会儿乌克兰全境都禁飞,想进去只能绕路。他从北京先飞到波兰华沙,落地后没歇脚就赶火车去波乌边境,到了边境再换车往基辅赶。来回光在路上就耗了4天,可在基辅实际待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36个小时。 刚到基辅第一天正午,防空警报就响了。那回警报解除得快,他没太在意。可到了凌晨4点,黑灯瞎火的时候,尖锐的警报声突然在酒店四周炸开。他赶紧摸出头盔戴上,慌慌张张跑到酒店地下二层——这里早就成了战争里的“避难所”。 这时他才发现,这家不算小的酒店,当天总共也就住了五六个旅客。大伙儿都不说话,可脸上的紧张藏不住,就这么沉默地等了一个多小时,警报解除才敢出来。 不光是基辅,2025年10月他去英国伦敦开会,照样是自己安排行程。没有助手跟着,他就自己拿手机拍街头景象,记录下历史建筑和现实街景的对比,还计划专门给大家解说英国的上院、下院制度,以及议会和政府的关系。 有人问他何必这么累,他总说“亲眼见的才实在”,还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又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何必自掏腰包遭这份罪? 其实从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就能找到答案。1983年,21岁的高志凯进了外交部翻译室,后来还成了邓小平的英文翻译,是新中国最年轻的中央领导翻译之一。 在外交部的五年里,他连续三年被评上先进工作者,早就把“国家需要”刻进了心里。后来不管是做律师、搞金融,还是当智库学者,这份情怀从来没变过。 2012年发现外国银行操纵利率,他马上写建议报告;2016年南海仲裁案,他又提交多份建议,都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到了2025年10月,他受民革上海市委邀请作专题报告,把自己多年的外交经历变成一个个生动例子,从九三阅兵后的国际关系讲到“十五五”规划,连科技国防、祖国统一这些大议题都讲得通俗易懂。 就连日常的智库工作,他也透着这份主动担当。2025年4月,阿塞拜疆副外长一行访问全球化智库,正好理事长在博鳌参会,他就主动牵头接待,详细介绍智库工作,还特意说要帮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和国际关系。 而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他又对着视频镜头呼吁关注全球南方国家利益,说要避免人工智能鸿沟,把全人类的发展放在心上。 这些事凑在一起就看得明白,基辅那趟冒险不是偶然。没有谁催着他去,可他觉得要了解真实情况,就得亲眼看、亲耳听。 这样的行事风格,跟那些空喊口号的人比起来,实在多了。没有前呼后拥,没有特殊待遇,全凭一颗把国家荣辱、人类福祉放在心上的真心,自己花钱、自己跑腿,在危险里、在琐事里完成该做的事。 这大概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不用别人说,自己就知道该往哪儿走、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