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红军军团长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一期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态度倨傲。黄维得知后

红军军团长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一期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态度倨傲。黄维得知后气愤的说:“同学一场,连口热饭都不给,实在是太绝情了。”   刘畴西是红军中的高级将领,他出生于湖南,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与蒋介石、俞济时、黄维等人同期。   然而刘畴西选择了另一条路,他早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工农革命,参与了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   他的军事才能和坚定信仰,让他在红军中迅速崭露头角,最终成为红十五军团的重要领导人。   1935年,刘畴西在战斗中被俘。这本是战争年代常有的事,但由于他黄埔背景较深,俘虏他的国民党军队并未立刻处置,而是将他带到时任军长的俞济时面前。   俞济时同样是黄埔一期出身,按理说,同窗之情、战场重逢,哪怕立场不同,也该有些基本的尊重。   俞济时不仅没有给予刘畴西任何人道关怀,反而态度极为冷漠甚至倨傲。这种反差,不只是个人情感的冷暖,更是那个时代撕裂感的具象体现。   这件事传到黄维耳中后,他的反应颇具分量。黄维同样是黄埔一期,虽然他也在蒋介石手下任职,但他对刘畴西的遭遇表示了愤慨。   他对俞济时的处理方式颇有不满,批评其“同学一场,连口热饭都不给”,用词虽朴素,却直击人心。   黄维的这句抱怨,成为后来不少史学家研究黄埔系内部关系时的重要注脚。它不仅揭示了当时军人之间的人情冷暖,也反映出在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复杂交织。   这件事之所以值得如此深究,是因为它所暴露出的,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那个时代军人之间的选择与代价。   刘畴西不是第一个从黄埔走向红军的将领,也不是最后一个。他们中的很多人,明知前路艰难,仍坚定投身革命,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中国未来。   而俞济时这样的人,或许在体制内得到了晋升,却失去了某种与人共情的能力。这不是道德批判,而是历史真实的映照。   黄埔军校虽然是国民政府设立的军事学府,但在其早期,校风开放,思想活跃,许多学生都曾接触过进步思想。   刘畴西在黄埔的学习经历,正是他后来走入革命的重要节点。而黄维的态度,也说明即使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对于共产党战士,并非铁板一块的敌视。   其实不少国民党军官在面对昔日同窗时,心中也曾有过挣扎与惋惜。战争将他们推上了不同的轨道,但人性并未完全泯灭。   刘畴西最终被秘密杀害,地点在甘肃。他的牺牲并未引起太多国民党内部的反思,却在红军内部留下了深深的痛惜。   他的战友们在后来回忆中,始终对他充满敬意。他是一位有信仰、有能力、有情怀的红军将领,而他所遭受的冷遇,也让后人更加珍惜那段用理想点燃的历史。   从这段故事看,黄埔一期的“同学情”并非坚不可摧。在信仰冲突的战场上,昔日并肩的学友,有的人能送一碗热饭,有的人却连一句问候都吝于施舍。   历史不虚美,也不虚恶,它留下的,是人性的真实反照。刘畴西的遭遇不只是红军内部的记忆,更是中国现代史上关于选择与信仰的一段注脚。   如今我们回看这段历史,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试图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为何选择了那样的道路,又为何在人性的节点上,有人坚持温情,有人却转身冷漠。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6
用户10xxx06 3
2025-11-03 17:54
与蒋介石黄埔同期??人才
鸿雁
鸿雁 3
2025-11-03 17:53
红十军团而不是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