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文化社区|阳信县信城街道:文化传承润民生烟火街巷漾新风

“李叔,您这字儿写得越来越精神了!”“可不是嘛,社区活动室下午又开放了,跟老伙计们一起练字、唠嗑,比在家闷着强多了!”这样的对话,在阳信县信城街道古街社区随处可见。近年来,社区把文化活动办得接地气、有新意,不用居民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乐子,日子过得别提多热闹了。

一、让老故事融入新日常

古街社区藏着不少“宝贝”:明清古建筑、传统手工作坊旧址……过去,这些文化资源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社区打破“只保护不利用”的局限,让历史“活”了起来。

社区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和地方文化长者举办“古街故事会”“地方史讲座”等活动,生动阐释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典故与人文精神。这些活动没有讲台、不设门槛,居民站着听、坐着聊都自在,遇到感兴趣的话题,还能随时插话提问。久而久之,社区的每一处角落都成了“活历史”课堂。

“以前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现在出门就能触摸到,连外地来的亲戚都说,咱们社区像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居民李大姐笑着说。文化资源就这样在唠家常、听故事中实现了共享与传承。

二、把快乐送到家门口

文化惠民,关键是让居民“看得上、玩得起”。古街社区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活动办在居民心坎上。传统节日有仪式感,平常日子有小惊喜,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能在社区找到自己的“心头好”。

传统节日里,社区的文化氛围格外浓厚。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这些传统习俗在社区从未断过。端午节期间,社区特意搭建“诗词吟诵台”,居民们拿着自己写的端午诗句上台朗诵,台下听众跟着轻声和,连路过的游客都停下脚步加入。

平日里,“古街戏曲大舞台”更是居民的“快乐源泉”。社区每月会邀请专业剧团或本地票友来演出,京剧、越剧、西河大鼓轮番上演。65岁的王奶奶几乎场场不落,“以前想听戏得跑老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还不用花钱,真是太方便了!”除了戏曲,社区还常办露天电影、小型音乐会。一到傍晚,居民们搬过凳子坐在广场上,看着电影、听着歌,阵阵笑声飘出几条街。社区始终坚持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把文化服务送到居民身边,精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居民的需求。

三、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主角

在古街社区,文化惠民从来不是单向输送的“送文化”,而是打破“你演我看”的隔阂,让居民从台下的“旁观者”成为台前的“参与者”,从凑个热闹的“看客”变成撑起场子的“主角”。

社区里的“古街文艺队”是居民们的骄傲。这支队伍有50多人,成员涵盖退休教师、个体户、在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大家因对文化艺术的热爱聚在一起,成立书画社、合唱团、舞蹈队。社区不仅为他们免费提供排练场地,还专门邀请专业老师定期来指导。去年社区文化艺术节上,文艺队自编自演的舞蹈《古街新韵》,把古街的历史和现在编成舞蹈,赢得了满堂彩。“以前我就是在家带孙子,加入舞蹈队后,不仅身体好了,还认识了好多朋友,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舞蹈队员刘阿姨说。

在古街社区,还有一支由6名年轻人组成的快板小队,成员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因喜欢传统曲艺聚在一起。起初,她们凭着热情写脚本、练打板,可编出的内容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排练也只能挤在小区凉亭里,遇上雨天就没了场地。社区了解后,不仅腾出活动室供她们排练,还帮联系专业曲艺老师打磨脚本。经过打磨,《移风易俗树新风》不仅登上社区百姓村晚的舞台,还受邀参加全市科普文艺大赛,成了小有名气的“本土作品”。

从“活”用历史资源到“精”办文化活动,再到“育”强本土力量,古街社区以文化为笔,在街巷间绘就了一幅“文脉永续、民心凝聚”的幸福画卷。未来,社区将继续深耕文化惠民工程,让社区不仅成为承载历史的“记忆空间”,更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姚行彬通讯员周霄航徐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