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广东东莞,公园里的石凳被加装了密集的金属隔断扶手,间距仅五十余厘米,成年人稍一挪

广东东莞,公园里的石凳被加装了密集的金属隔断扶手,间距仅五十余厘米,成年人稍一挪动就会碰到手臂,而社区回应却说采取此举是因为流浪汉长期占座,并称加装扶手可以帮助老人起身,网友对此说法并不买账,评论区炸开了锅,引发热议后扶手又连夜拆除了。   (来源:网易新闻)   更有游客吐槽,别说躺卧,就连正常坐姿都显得局促,据社区工作人员最初回应,加装隔断的直接原因是“流浪汉长期躺卧占座,甚至扎营,导致普通路人想坐没得坐”,同时还强调“护栏能帮老人起身”,并称此举获得了村民支持。但网友并不买账,不少人质疑“为防少数人占座,牺牲所有人的舒适感,合理吗?”   这场争议在次日迎来转折。11月1日,社区工作人员改口称扶手已连夜拆除,解释初衷是“应村民需求帮助老人起身”,但因引发误解故予以拆除。从“防流浪汉”到“助老人”的说法转变,再到“一装一拆”的快速反转,这把石凳上的隔断扶手,意外触碰了公共管理中的法律红线。   法律视角:公共设施管理不能“一刀切”   1. 公共设施使用权的法律边界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公园作为典型的公共场所,其石凳等设施属于公共资源,应当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开放使用。   社区以“防止占座”为由加装隔断,实质是通过物理手段限制了部分群体的使用权。即便存在少数人不当使用的情况,也应采取精准疏导措施,而非以“一刀切”的方式剥夺多数人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   2. 行政行为需遵循比例原则   《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蕴含的“比例原则”明确,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相对人权益的保护,不能采取超过必要限度的措施。   从实际效果看,密集隔断虽可能减少躺卧现象,但同时导致普通游客、老年人等群体使用不便,甚至存在磕碰风险,明显超出了“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限度。这种“以牺牲公共设施核心功能为代价的管理手段”,既违背了比例原则,也造成了公共财政的浪费。   3. 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律保障   《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均明确,国家和社会应给予弱势群体特殊、优先保护。对于流浪人员等群体,法律倡导通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问题,而非采取物理隔绝等排斥性措施。   社区最初回应中“针对流浪汉”的表述,暴露了管理思维的偏差。城市管理应遵循“疏导优先于阻隔”的原则,如通过增设座椅、衔接救助资源等方式化解矛盾,而非简单将问题“物理清零”。   这场石凳“加栏”风波最终以拆除隔断落幕,但留给城市管理者的思考并未停止。正如法律始终平衡秩序与权利、效率与温度,公共设施的管理更应守住“以人为本”的底线——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从来不是靠“防人”的铁栏支撑,而是靠包容的空间与温暖的治理托举。   对此,您怎么看? 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