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由特斯拉机器人原班人马创立的星际动力入驻宁波前湾,未来像选配电脑一样选配人形机器人

能听得懂人话、有一双非常灵巧的手、能像搭积木一样自由选配、价格也消费得起,这样的人形机器人是不是你想要的?

11月3日,国内人形机器人新势力星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宁波前湾新区,这家由特斯拉机器人原班人马创立的机器人公司,对标的是FigureAI、Optimus等人形机器人头部,最终目标是让人形机器人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故事,而是能真正走进工厂和现实世界,为社会创造价值,与人类协作的伙伴。

星际动力在宁波前湾新区正式启航

宏润建设的关键一手

星际动力由宏润建设持股60%,矩阵超智持股40%。根据规划,星际动力将由宏润建设主导战略与资源整合,矩阵超智负责技术开发与团队组建,形成优势互补的黄金组合。

宏润建设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耕建筑领域多年,主营轨道交通等各类建筑施工,近年来不断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提升产业基础,引领行业发展。

矩阵超智则是国内顶尖人形机器人玩家,公司扎根于AGI人形机器人领域,自主研发的全尺寸通用双足人形机器人产品,实现了国内具身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

宏润建设从创业起就极其重视对高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与矩阵智能的合作不是一次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宏润建设从传统建筑行业向“基建+科技”双轮驱动转型的关键落子。

宏润建设董事长郑宏舫表示:“我们看中的,不仅是矩阵超智国际一流的技术团队,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事实上,今年6月以来,宏润建设股价几乎涨了200%,反映出市场对于公司跨界人形机器人的巨大期待。

宏润建设董事长兼星际动力董事郑宏舫

星际1号机器人亮相

发布会上,星际动力旗下第一款人形机器人StarDynamics星际1号正式亮相,完成处子秀。StarDynamics星际1号现场展示了出众的智能能力,先是自主行走,安全平稳顺畅地登上舞台,随后侃侃而谈,自然流畅地完成了一场脱口秀。

随后,矩阵超智创始人张海星与StarDynamics星际1号进行了随机互动,通过自然语言指挥,StarDynamics星际1号展示了一次“看到-思考-行动”的演示,快速流畅回答了问题,出色完成了指令,证明了自己“能看、会听、能说,自主操作”的具身智能能力。

关于未来,星际1号说:“期待共同探索智能边界,创造一个人机共生的未来。届时机器人已深度融入人类社会,成为智慧、协作、有温度的伙伴。”

人形机器人StarDynamics星际1号

对标国际的三大技术突破

张海星分享了星际机器人不一样的技术力量,特别是三大突破:第一项突破,是造出了“更像人”的双手;第二项突破,赋予了机器人“能看会听能说、自主操作”的具身智能大脑;第三项突破,找到了“大规模普及”的金钥匙。

每一项突破,都与张海星对人形机器人独特的哲学理念密切相关。

张海星说,星际动力致力于打造物理世界的通用AGI人形机器人,不想只是站在AI浪潮前讲故事,“我们有能力做出与FigureAI、Optimus一样,能干活、能复制、能交付的真正机器人。”

因此,第一项突破中的灵巧手与可以搭积木组合的关节系统应运而生。张海星团队研发的灵巧手,有22个主动自由度+5个被动自由度,可以主动活动,不像工厂里的机械夹抓,它更像人类的手,既能穿针引线,也能灵巧地使用工具,这双灵巧手正是实现精细作业的前提。

更为独特和全球领先的设计,是他们将负责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的关节,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在了一起,好处显而易见,就像人的膝盖更适合前后弯曲承重,而手腕更适合灵活转动,“我们这个设计,让机器人既有了大力士的承重能力,又具备了体操运动员般的灵活性。”这已经与国内许多做半尺寸、无灵巧手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形成了显著代差。

张海星一直认为,真正决定人形机器人能否顺利落地的,正是类似上述繁复枯燥,却必须精益求精的部件设计与工程实现。

矩阵超智创始人张海星

张海星的具身智能哲学

在张海星的理解中,人形机器人应该能听懂“人话”,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就可以顺畅使用,无须输入复杂的代码。为此,星际动力将赋予机器人“能看会听能说、自主操作”的具身智能大脑。更关键的是,需要把这个大脑分成两部分:一个负责思考规划的云端大脑,就像人的司令部;一个负责精准执行的本地小脑,保证动作毫秒不差。

“这套高度智能的自研系统,让我们把最核心的控制代码从几十万行精简到了3000行以内——代码越少,意味着出错的概率越低,系统越稳定、越可靠。”张海星认为,“这是我们能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关键。”

除了技术,张海星对人形机器人的产品与战略也有独特思考。在他眼中,未来的机器人不应该是个昂贵的定制艺术品,而应该是能像乐高积木一样,根据不同任务自由组合的标准化产品。

星际动力的第三个突破与此相关。为了实现可以自由组合的标准化产品,张海星带领团队独创了“硬件抽象层”,实现了软件和硬件的解耦。这就意味着,星际动力产品的系统可以兼容不同供应商的零部件。

未来,可以像选配电脑一样选配机器人。例如,服务物流场景可以选择强负重腿和抓取型手;如需做精密装配,就换上高精度灵巧手。

张海星表示:“这彻底解决了机器人造得起但用不起的规模化难题。”

嘉宾被星际动力人形机器人产品吸引

创业团队来自特斯拉机器人

星际动力团队的独树一帜,源自张海星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刻的理解与洞察。作为唯一一个接受马斯克邀请、面试的中国高管——曾担任特斯拉中国设计中心负责人,张海星对科技产品有着天然的敏感性。

张海星团队是国内唯一来自特斯拉机器人原班人马的创业团队,自带完整的特斯拉机器人研发经验,同时还有来自英伟达、OpenAI、华为等科技巨头的顶尖人才。从产品设计、模型算法到机体工艺全覆盖,团队拥有构建人形机器人软硬件全栈技术生态。

据张海星透露,星际动力计划在2026年实现量产,并在两三年内将单台机器人的价格,控制在C端用户都消费得起的水平。据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数千台意向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