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近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

近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比起惨淡收场,我宁愿选择依附于大陆。”这话初听带着点刺耳的直白,却藏着这位商界大佬摔过跟头后的通透感悟,更折射出两岸关系里最朴素不过的现实逻辑。 他口中的“靠向”,用词耐人寻味。一个“靠”字,把两岸关系简化成强者与弱者的依附逻辑,却刻意忽略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事实。台湾从来不是“无根浮萍”,而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谈融合可以,谈“依附”?那是对历史和法理的误读,甚至暗含政治陷阱。 更值得玩味的是郭台铭自身的“转向”。当年富士康进入大陆,正值改革开放关键期。地方政府为他清地、通电、修路、招工,用真金白银和行政效率托起了“世界工厂”的奇迹。可那时他说的是:“是我给大陆带来就业和税收。”一副“施恩者”姿态,全然不见自己正是时代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后来,随着人力成本上升,他迅速将产能转向东南亚,高喊“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可现实很快打脸:印度工厂管理混乱,越南产能有限,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液晶工厂”更是沦为政绩空谈。订单兜一圈,最终又回流大陆——不是他不想走,而是全球再找不到第二个兼具效率、规模与稳定性的制造基地。 如今全球经济疲软,苹果订单缩水,富士康增长乏力,而大陆新能源、智能制造快速迭代。此时“靠向大陆”的表态,与其说是战略远见,不如说是现实所迫。一位制造业从业者在社交平台调侃:“以前说‘去中国化’,现在说‘离不开中国’,变脸比产线换模具还快。” 也有网友表示理解:“商人看市场,哪有永远的立场?”但更多人质疑:你可以调整布局,但不该一边享受大陆红利,一边在岛内支持“经济脱钩”;一边说“靠向大陆”,一边对“台独”言论模棱两可。这种“经济务实、政治模糊”的骑墙策略,早已被看穿。 今天的大陆,早已不是靠外资“赏脸”的阶段。比亚迪的电动车卖到欧洲,华为的5G技术领先全球,立讯精密拿下苹果耳机大单——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代工”走向“主导”。富士康仍是重要一环,但不再是不可替代。 一位深圳供应链专家指出:“我们现在选合作伙伴,不仅看产能,更看立场。谁真心融入,谁只想捞钱,一清二楚。” 说到底,真正的融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价值认同。郭台铭或许算清了生意账,但没算清人心账。大陆欢迎合作,但不需要“投机式依附”。未来属于那些真正愿意与这片土地共命运的人,而不是在利益与立场之间反复横跳的“风向投资者”。 你怎么看?是现实的妥协,还是真诚的回归?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