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若当选国民党主席将常坐镇南台湾,打破 “绿色执政” 魔咒 这一表态来自 10 月 8 日郑丽文在台南市劳工中心举办的政见座谈会,距离 10 月 18 日国民党主席选举投票仅剩 10 天。现场不仅有蓝营军系党员,还有 20 多位台南基层里长 —— 这些直接接触选民的角色,正是国民党过去在南部 “失势” 的关键短板。数据显示,2022 年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在台南得票率仅 38%,高雄也不足 42%,而民进党在这两个地区已连续执政超 8 年。郑丽文说,当前国民党在中部、北部 “四都”(台北、新北、桃园、台中)能稳扎稳打,但南部一直是 “失血点”,明年 “立委” 与 2026 县市长选举至关重要,台南和高雄必须视为 “重中之重”,若这两个地方拿不下,“蓝营想重返执政就是空谈”。 郑丽文强调,国民党必须 “脱胎换骨、耳目一新”,这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实打实解决 “三个老问题”:派系内斗、脱离基层、青年流失。她以自身经历举例:2016 年在台中参选民代时,因国民党与亲民党候选人 “同室操戈”,两人得票加总超民进党对手,却因分票双双落选。“这就是 1+1<2 的教训”,郑丽文指出,如今党主席要当好 “桶箍” 角色,不仅要圈住党内本土派、军系、青年派,还要主动对接民众党、时代力量等在野势力,不能再让 2024 “大选” 蓝白合谈破裂的悲剧重演 —— 这是赢选举的前提,更是让选民信任的基础。 为了夯实南部根基,她已提前用 “脚步” 铺路。10 月 4 日,郑丽文特意赶到嘉义,拜访连任成功的国民党籍市长黄敏惠 —— 这位在嘉义执政 13 年的女性政治人物,是蓝营在南部少有的 “标杆”,2022 年选举得票率超 55%,甚至吸引不少年轻选民。两人在座谈中达成共识:南部民众要的不是 “意识形态口号”,而是 “家门口的路、孩子的学校、老人的看病钱”。郑丽文表示,黄敏惠提到的 “女性从政要互相帮助”“国民党要世代皆棒”,正是她想推动的改革方向:未来党内青年党员比例要从现在的 18% 提升到 30%,同时成立 “南部女性政治人才库”,吸纳里长、乡镇代表中的女性力量。她承诺,当选后会把主席办公室 “搬到南部”,每月至少在台南、高雄各办公 5 天,借鉴黄敏惠 “走透透” 的经验,让南部同志不再 “孤军奋战”。 郑丽文指出,打破绿营魔咒的关键在民生,而民进党恰恰在这方面 “留了一堆烂账”。她当场拿出数据:民进党去年通过 “财政收支划分法” 修订后,嘉义市统筹分配款看似增加 66 亿新台币,但 “专项补助款” 却被删减 42 亿,直接导致今年嘉义市老人营养餐预算缩减 1.2 亿、乡镇道路维修资金少了 8 亿。“这不是南部民众需要的执政,而是‘数字游戏’的闹剧”,郑丽文说,她在台南座谈时,有里长反映 “村里的活动中心漏雨 3 年,民进党议员承诺修却没动静”,这种 “重选举、轻治理” 的问题,正是国民党的机会。同时她强调,必须把两岸和平与民生议题绑定 —— 当前台湾防务预算占 GDP 比重超 3%,挤压了教育、医疗投入,去年台湾公立幼儿园名额缺口超 2 万个,偏远地区医院倒闭 12 家,“只有推动两岸恢复交流,让农产品能卖出去、游客能进来,才能让资源回归民生”。 期望透过这次选举,让大家对国民党 “刮目相看”,郑丽文的底气不仅来自数据,更来自基层反馈。她坦言,这次南部走访发现,台南已不是民进党 “随便提名一个人就能赢” 的地方:25-35 岁年轻群体中,有 32% 表示 “会考虑给国民党机会”,比 2022 年提升 11 个百分点,尤其是对 “两岸和平”“薪资增长” 的关注,远超 “意识形态”。“这正是改革的契机”,郑丽文强调,必须把 “行动党主席” 的承诺落到实处 —— 常坐镇南部听民意,而非待在台北 “办公室拍板”,比如建立 “南部民生问题台账”,每月公示解决进度,只有让选民看到 “国民党真的在做事”,才能真正争取民心。 从拜访黄敏惠凝聚南部力量,到政见会强调团结与民生,郑丽文的策略直指国民党的老问题:内部分裂导致 “力量散”、脱离基层导致 “民心失”、南部薄弱导致 “版图小”。她的布局本质是 “以南部破局带全党改革”:短期靠 “主席坐镇南部” 拉近与选民距离,中期靠 “民生台账” 解决实际问题,长期靠 “青年与女性人才库” 重构政党形象,用民生议题撕开绿营 “意识形态防线”,用团结理念整合在野力量。这种务实路线若能落地,或许真能为国民党带来转机,但前提是要跳出 “选举时喊改革,当选后走老路” 的怪圈 —— 毕竟,南部选民已经对 “政治承诺” 失望过太多次,只有把 “破魔咒” 的每一步都走实,国民党才能真正赢回信任。 对此,各位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