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主讲人:
曹华军
民盟盟员
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公园文化演艺中心艺术指导
今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世界记忆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旨在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中规定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距今约2400年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广、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细的青铜乐器。1978年,曾侯乙编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墓主是曾国一位名“乙”的国君。这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曲尺形漆木钟架上。曾侯乙编钟有3755字铭文,分布在钟体、钟架、挂件上。这些铭文是我国目前唯一完整的先秦宫廷乐律文献,填补了古代音乐理论专著的空白。
曾侯乙编钟音色优美、层次丰富、音域宽广,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却比钢琴的出现早2100多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打破了我国古代只有“五声音阶”之说,让长期以来认为中国“七声音阶”系从希腊传入的论断不攻自破,从而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还有独特的“一钟双音”的声音特征。敲击单个编钟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两个音高完全不同的乐音,且两个音之间相差3度。具体来讲,由于钟体为合瓦形结构,这种形状使钟体在振动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振动模式。当敲击钟体的正鼓部时,钟体以一种模式振动,产生一个音高;当敲击侧鼓部时,钟体以另一种模式振动,产生另一个不同的音高。古时工匠能通过耳测听音,不断打磨钟坯内壁,调整厚薄,改变音高,追求音色,从而形成完美的体系,这说明先秦时期已经具备高超的音乐水准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编钟敲出来的每个声音,都被记录为铭文,无论谁去敲击,发出来的声音都是唯一的。这些铭文就像一本固定的乐器说明书,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记载了曾国的乐律体系,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周、楚、晋、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例证。
曾侯乙编钟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时,曾侯乙编钟能很好地营造出古典、典雅的氛围;在演奏西方音乐时,又能给听众带来新颖的听觉体验。目前,专家们成功演奏了《东方红》《浏阳河》《国际歌》《欢乐颂》等许多中外名曲。出土40多年间,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以展览、展演和艺术交流等形式,频频现身国际舞台,曾侯乙编钟仿制品被作为国礼赠予多位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
曾侯乙编钟及其上所刻铭文,以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跨越千年,曾侯乙编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奏响,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谱写着人类新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