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窦性心律不齐”“ST段改变”“T波异常”——拿到体检或就医时的心电图报告,看到这些专业术语,不少人都会心头一紧,下意识怀疑“自己的心脏是不是出问题了”。其实,心电图异常≠心脏病,它更像是心脏发出的“提醒信号”。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四科主任医师王心悦结合临床病例,解读心电图报告,教市民科学应对各类“异常提示”。
病例直击
异常报告有人虚惊有人需警惕
32岁的陈女士体检时查出“窦性心律不齐”,联想到自己偶尔加班后会心慌,她越查网络资料越焦虑,生怕是严重心脏病。王心悦了解情况后告知,窦性心律不齐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都很常见,大多与呼吸节律相关,属于良性生理现象,无需特殊处理,陈女士这才放下心来。
而58岁的张先生体检发现“ST段压低”,但平时没明显不适,便没放在心上。半年后,张先生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再次就医检查,被确诊为冠心病。“ST-T段改变是需要谨慎解读的指标,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尤其对于中老年人,不能忽视。”王心悦称。
术语解读
这些情况不用慌但要警惕
心电图报告中的异常术语看似复杂,其实可简单区分。王心悦提醒,以下解读仅为科普参考,切勿自行诊断:
窦性心律不齐
通常是正常表现,心脏跳动会随呼吸轻微波动,青少年、儿童尤为常见,一般无需处理。
窦性心动过速/过缓
心跳>100次/分或<60次/分。运动、紧张、发烧等会导致暂时性心动过速;运动员或睡眠中出现的心动过缓,若无症状通常无需担心,医生会判断是否在生理范围内。
早搏(房性/室性)
心脏提前跳动一次,很多人一生中都会出现偶尔的早搏。劳累、喝浓茶咖啡后出现的偶发早搏,且无不适感,大多无需治疗;但频繁发作(每分钟超5次)或伴有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
ST-T段改变
最需要警惕也最需谨慎解读。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问题,但也可能是女性等人群的正常变异。必须由心脏专科医生结合胸痛症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决定是否需要做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进一步检查。
行动指南
拿到异常报告,四步正确应对
面对心电图异常报告,盲目焦虑或忽视都不可取,正确做法分4步:
第1步
保持冷静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盲目对号入座只会徒增焦虑,甚至延误病情。要知道,心电图只是“一次快照”,仅记录检查那一两分钟的心脏电活动,紧张、呼吸急促、电极接触不良等都可能导致轻微异常,不一定是真的心脏病变。
第2步
及时咨询医生
务必告诉医生是否有胸痛、胸闷、心慌、头晕等症状,以及个人病史和家族史,这些信息对诊断至关重要。
第3步
准备好回答医生问题
比如做心电图时是否紧张或不舒服、异常是持续存在还是偶尔发生、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腹泻、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
第4步
配合进一步检查
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安排动态心电图(24小时记录心电活动)、心脏超声(查看心脏结构和功能)、运动负荷心电图(筛查冠心病)、冠状动脉CTA(无创检查心脏血管是否狭窄)等。
紧急提醒
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去急诊
如果心电图异常,同时伴有以下任何一种症状,应立即前往急诊:剧烈胸痛、胸闷(尤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能放射到左肩、下颌或后背);呼吸困难、大汗淋漓;严重心悸、头晕甚至晕厥;面色苍白、口唇发紫等。这些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危急重症的信号。王心悦称,正确做法是把解读和判断交给心内科医生。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