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下出名了! 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

这下出名了! 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每日经济新闻) 传统核电依赖铀235,我国铀储量仅居世界第十位,对外依存度较高;而钍作为我国稀土产业的伴生资源,储量达28万吨,位列世界第二,1吨钍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吨铀,白云鄂博矿的钍资源可供我国使用数千年。 安全层面,1986年切尔诺贝利与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核心诱因均为冷却失效导致堆芯熔毁,而钍基熔盐堆底部设有"冷冻塞",温度超标时可自动熔化,使燃料熔盐流入安全罐固化,从源头上避免了泄漏风险。 该技术的研发历时14年,核心设备实现100%自主可控。我国持续攻坚该技术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曾开展钍基熔盐堆实验,但受铀利益集团阻挠而中途终止;日本在福岛事故后重启相关研究,至今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我国的突破关键在于选准了技术赛道——在国际社会集中改良铀反应堆时,我国直接主攻钍基熔盐这一空白领域,最终实现技术换道超车。 对军事领域而言,该技术堪称能源革命级突破。现代军事装备中,航母、核潜艇、远程雷达等均依赖稳定能源供给。 传统柴油发电存在噪音大、补给难等问题,核潜艇虽采用核动力以保障隐蔽性,但铀燃料换料需拆解船体,耗时长达半年。 钍基熔盐堆具备体积小、换料周期长的优势,若应用于核潜艇,可显著提升其隐蔽性与续航能力。 对于偏远边境的军事基地,该技术同样具备应用价值,小型反应堆可实现全基地供电供暖,无需依赖外部输电与燃料补给。 地缘政治层面,该技术将重塑全球能源博弈规则。过去中东凭借石油资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未来钍基技术的掌控者将在能源领域拥有更大话语权。 当前欧洲面临能源危机,美国页岩气借机提价,而我国钍基熔盐堆无需大量冷却水,突破了传统核电对水源的依赖,甘肃民勤的实验堆即印证了这一优势。 这一特性使我国可在西部建设能源基地,既保障内陆能源安全,又能通过"一带一路"向中亚、中东地区输出技术,其战略价值远超石油出口。 针对"该反应堆距离商用尚远,实际价值有限"的认知误区,可从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划中找到答案。1954年苏联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仅5兆瓦,却为后续核动力航母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2兆瓦实验堆成功后,已规划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产业链同步推进。更重要的是,该技术可与高温制氢、储能等领域深度融合,未来可低成本生产军舰氢燃料、导弹推进剂等产品,实现军事与民用领域协同发展。 从国际反应来看,美国《防务新闻》近期频繁报道该技术进展,称中国技术存在风险,言语间不乏担忧,同时却推动能源部增加相关研发投入。这一矛盾背后的原因在于,美国核电技术仍停留在第三代,第四代技术或进展受阻或中途搁置。 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核心手段之一是通过能源与军事围堵遏制竞争对手,而钍基熔盐堆实现的能源自给能力,直接削弱了这一围堵策略的根基。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研发原子弹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无法实现,最终科研人员通过精密计算完成核心数据论证;此次钍基熔盐堆研发,国际上曾有"中国只会跟风"的质疑,而我国不仅实现技术突破,更达成100%自主可控。 当年原子弹打破核垄断,如今钍基熔盐堆技术将打破能源领域垄断,两者均为我国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钍基熔盐堆的技术思路起源于美国曼哈顿计划的衍生研究,但美国后续因军工复合体反对终止经费投入——铀燃料产业链涉及庞大利益,钍技术普及将冲击现有利益格局。 我国之所以能实现突破,核心在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14年间中科院联合20余家单位协同攻关,未受利益集团干扰。 该技术与普通民众的关联同样紧密,能源供给层面,未来西部钍基电站可直接为内陆城市供电,有望降低"西电东送"依赖度与电费成本;技术转化层面,军工技术下放后,家用储能设备的性价比将显著提升。 客观而言,当前实验堆的成功仅为阶段性成果,大规模商用仍需约10年时间。但结合我国高铁从试验到普及的技术转化效率,其产业化前景值得期待。 同时,该技术蕴含的军事潜力,将为我国国防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能源安全始终是军事安全的核心支柱。 该技术的意义已远超能源领域:其是我国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重要标志,是地缘博弈中的战略支撑,更是影响民众未来生活的能源基础。 当年戈壁滩上的原子弹奠定大国尊严,如今戈壁滩上的钍基熔盐堆正支撑国家长远安全与发展,堪称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我国核能科技新突破,有望打破核电对铀依赖! 每日经济新闻2025-11-02 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