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特朗普硬气表示 11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返回华盛顿途中对随行记者表示,他绝不会屈服于民主党的勒索来结束已持续34天的联邦政府停摆。(央视新闻) 以往停摆多因医保、移民等民生议题,这次直接触及美国的核心利益——军费。根据五角大楼10月披露的备忘录,特朗普团队计划在2026财年削减500亿美元国防预算,未来5年累计削减规模超3000亿美元,为2013年以来最大幅度削减。 特朗普为何要调整军费这一核心领域?核心原因在于美国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中国社科院吕祥教授早有判断,美国财政赤字常年高企,特朗普意图通过军费“腾笼换鸟”实现战略重构。 但其调整方式极具颠覆性:将拜登时期的欧洲防务、气候变化等项目经费削减,转而投入印太军事建设、美墨边境防控,并推进“美国铁穹”导弹防御系统研发。 这一操作直接触及民主党的核心利益。民主党传统票仓覆盖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企业的大量员工,且F-35战斗机供应商遍布全美50个州。 特朗普计划削减的项目中,仅欧洲司令部对乌援助相关开支,就关系到多个民主党议员选区的就业岗位,议员自然无法坐视选区选民面临失业风险。 1995年克林顿政府停摆21天,核心分歧是医保预算;2018年特朗普首次任内停摆35天,争议焦点为边境墙拨款。这两次博弈均未触及军费领域,毕竟“强军”是两党长期共识,而此次特朗普直接将军费作为调整对象,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默契。 更为严峻的是,停摆已开始拖累美军战备能力,五角大楼90多万文职员工中,三成已被迫无薪休假,其中不乏武器维护、情报分析等关键岗位人员。 据美军内部人士透露,太平洋舰队原定11月初举行的联合军演,因后勤保障人员不足已悄然推迟,此类情况在常态下极为罕见。 停摆的阵痛早已溢出军政领域,蔓延至民生末梢。国土安全部近40%员工停薪上岗,机场安检通道因人员短缺关闭近三成,芝加哥、洛杉矶等枢纽机场多次出现航班延误; 社会安全局的福利审核工作陷入停滞,约120万申请残障福利的民众无法按时拿到审批结果; 国家公园系统更是“半瘫痪”状态,黄石、大峡谷等知名景区因缺乏维护出现垃圾堆积,部分步道被迫封闭,直接影响周边旅游业营收,据美国旅游协会估算,停摆每天造成的旅游业损失超2亿美元。 更严峻的是,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流感监测和疫苗研发项目因资金断供放缓,在流感高发季来临之际,公共卫生防护网出现明显漏洞。 面对民生领域的压力,两党博弈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呈现全面对抗的升级态势。 特朗普阵营采取“以战止战”策略,一方面通过白宫发言人反复强调“印太安全与边境防控关乎美国生存”,将民主党塑造为“忽视国家安全的利益集团代言人”; 另一方面罕见动用总统行政特权,召集军工企业高管举行闭门会议,承诺“未来10年印太武器订单总量将超过欧洲战场”,以弥补短期削减带来的损失,试图分化民主党与军工集团的绑定关系。 民主党则以“民生”为突破口反击,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公开带领停薪员工家属赴白宫请愿,同时联合12位共和党温和派议员提出“分阶段预算案”——先通过民生领域拨款结束停摆,再单独审议军费调整方案,试图将特朗普置于“漠视民生”的道德困境中。 从历史维度审视,这场停摆并非偶然,而是美国政治极化与战略转型困境的集中爆发。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财政赤字率从3.2%攀升至2025年的6.8%,高额军费长期依赖举债维持。 特朗普的军费“腾笼换鸟”,本质是通过战略收缩(欧洲方向)换取重点区域(印太方向)的优势,但这种“零和博弈”式调整触及众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格局。 同时,两党从“政策分歧”演变为“身份对立”的极化态势,使原本可通过协商解决的预算问题,沦为相互牵制的政治工具。 盖洛普11月民调显示,两党选民对对方政党的“负面评价率”均突破80%,创历史新高,对立氛围导致中间协商空间基本消失。 当前,政府停摆的终结尚无明确迹象。特朗普若妥协,将被共和党保守派界定为“战略退缩”,影响2026年中期选举选情;民主党若让步,则可能失去军工企业员工及民生议题选民的支持。 这场僵局的打破,或需外部事件作为“催化剂”——流感疫情升级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国际安全局势突变等情况,均可能迫使两党暂时搁置分歧。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停摆是美国战略转型与政治极化碰撞的必然结果,其终结或只是时间问题,而暴露的体制痼疾与战略困境,将在更长周期内影响美国内外政策走向。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美政府“停摆”僵局持续 特朗普称不会向民主党妥协 光明网2025-11-03 1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