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紧急警告!一旦与中国开战,战火绝不会只燃在“东方”!资深分析师约翰·卡尔弗指出,中国的统一目标是长期战略,其中蕴含军事因素,但美国人却只看到了表面。 美国资深分析师约翰·卡尔弗近期在五角大楼智库报告中表示:“若与中国开战,美军绝不能假定战火仅局限于台海或南海。” 这番表述直指美军战略误判——仅聚焦于中国统一的军事准备,却忽视其全球反制能力的成型。2025年的军事格局已非单一战场对垒的模式。 美军普遍认为中国军事力量“重防御轻进攻”,这一认知源于对上个世纪抗美援朝战争的固化印象。 新华网曾梳理抗美援朝历史:1950年美军越过三八线时,中国以志愿军名义参战,核心战略为“御敌于国门之外”。当时双方装备差距悬殊,志愿军后勤保障不足,因此采取防御反击为主的作战策略。 但2025年的中国军力已远非昔日可比。国防部2025年国防白皮书明确披露,火箭军已列装东风-26导弹超百枚,该导弹射程覆盖关岛,被美军称为“航母杀手”。 关键的是,去年南海演习中,东风-26精准命中移动靶船的画面,打破了“中国反舰导弹精度不足”的说法。这意味着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核心基地已不再具备绝对安全性。 卡尔弗的警告,实则基于对中国“全球对称反制”布局的观察。最典型的例证是吉布提保障基地的动态——2025年卫星图显示,该基地新增可停靠052D驱逐舰的深水码头,防空系统升级为红旗-9B。 可能有人认为这一非洲基地的战略价值有限,但需明确的是,美军在中东的后勤补给有60%需经过红海航线,而此处正是该航线的战略咽喉。 历史已提供相关教训。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军队以一枚“飞鱼”导弹击沉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直接扭转了战场态势。 当时阿根廷并无海外基地,仅依靠有限远程打击能力便对英军造成重大损失。如今中国兼具远程打击能力与海外支点,美军对此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 美军的战略软肋同样明显,即其全球军事基地网络的后勤补给高度依赖民用航运。中国交通部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远洋商船队规模达3100艘,占全球21%,其中不少为可快速改装的滚装船。一旦战事爆发,这些商船既能保障己方补给,亦能对美军运输线形成牵制。 技术反制更令美军面临挑战,去年美军“福特”号航母因电磁弹射故障返港维修,有分析指出其故障原因与关键芯片供应存在关联。 中国商务部2025年数据显示,全球70%的军用级中低端芯片由中国代工。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具备对美军实施芯片“卡脖子”的能力,而是印证现代战争已非单一兵器对抗,而是全产业链的综合较量。 或许有人会提出,美军具备核威慑能力,中国不会轻易采取军事行动。但卡尔弗在报告中强调,核战争是双方共同规避的底线,而“灰色地带”对抗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例如2025年3月,美军侦察机在南海遭中国歼-16拦截,歼-16释放干扰弹驱使其返航,这种“非开火却极具威慑”的行动,比直接军事对抗更考验双方的战略定力。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中国的布局同样蕴含战略考量。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巴西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同时加大对巴拿马运河运营公司的投资。 这些看似经济合作的举措,实则扼住了美军的后勤补给关键节点。美军从本土向亚太调兵时,40%的船舶需经过巴拿马运河,战时通行权将成为关键战略筹码。 美军内部亦有清醒认知,第47任总统特朗普近期在竞选集会上表示:“过去我们宣称要‘威慑中国’,如今却是中国在对我们的基地形成威慑。” 这番言论虽带有政治竞选色彩,却点出实际情况——2025年美军在关岛的驻军已增至1.5万人,并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此举正是担心关岛基地遭集中打击的直接体现。 回归卡尔弗的核心观点,中国的统一目标确属长期战略,军事准备仅为其中一部分。更关键的是,中国已构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反制体系。 正如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军试图在朝鲜战场速胜,中国则通过穿插战术打乱其作战部署。如今美军在亚太布局,中国亦能在全球其他区域找到破局之处。 需明确的是,中国国防部多次强调“不主动挑起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动挨打。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出兵的底线是“美军不过三八线”,当前的底线则是“核心利益不受侵犯”。 卡尔弗的警告,本质是提醒美军避免重蹈“傲慢轻敌”的历史覆辙——当年麦克阿瑟断言“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最终却被志愿军击退至三八线以南,这样的历史教训值得美军深刻反思。 2025年的国际格局,已非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就能决定一切。中国的军事发展始终秉持“防御性”原则,但防御不等于缺乏反制能力。 卡尔弗的警告引发关注,核心在于其打破了“战火仅局限于东方”的认知——若真到战事爆发的地步,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独善其身。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 参考信源:中评网——美前高级情报官:中国对统一有长远政治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