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新加坡的衰落始于大量印度人的引入。有人预测,用不了十年,印度裔将成为新加坡的主要

新加坡的衰落始于大量印度人的引入。有人预测,用不了十年,印度裔将成为新加坡的主要群体,而华人或将成为少数,这都怪新加坡领导人的目光短浅。   新加坡为了把自己打造成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眼瞅着本地年轻人不够用,就一门心思盯上了印度,全然没顾上这举动正把新加坡往人口结构颠覆的沟里带,衰落的苗头从大量印度人涌入那天起就藏不住了。   本地人愿意生孩子的意愿早跌到沟里了,每对夫妻平均才生0.97个娃——这数连维持人口不减少的一半都不够,说白了就是每过一代,人口就得少一半。   为了填这个窟窿,政府每年得批2.2万人入籍,印度裔就成了最主要的目标——毕竟印度的IT和金融人才多,刚好能补上新加坡搞产业中心的缺口。   可这种“精准招人”正把维持了上百年的种族平衡给打破了。   就说2023年,印度裔常住人口占比已经到了9.1%,看着不高吧?但他们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司法系统里的比例,比这个数高多了,关键岗位上越来越多地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2023年新加坡选了印度裔的尚达曼当总统,这事儿不少人都觉得是个信号——就算华族占总人口74.2%,但印度裔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已经能超过自己族群的比例了。   这种影响力往上走,背后是移民政策一直偏着印度裔。2000年之后,新加坡跟印度签了不少双边条约,这就让大量印度人靠着工作准证和投资移民计划涌了进来。   单说那个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每年就吸引不少印度老板,他们只要带够至少250万新元来投资,就能拿到永久居留权,全家还能一起移民过来。   再看华人新移民,想进来的隐性门槛其实更高,时间一长,族群比例的天平自然就歪了。   社会上的裂痕也在变大,族群之间的摩擦从日常小事蔓延到了资源分配上。   2020年有记录的种族歧视案子就有60起,比如华族的网约车司机,看到印度裔乘客就直接拒载;还有华族家长,就因为印度裔老师喷了香水,就集体投诉要换老师。   住房方面的不公平更明显,虽说组屋有种族配额,但在私人住宅市场里,印度裔想租房,往往得比市场价多掏钱才能租到。   就像文华花园公寓,因为住了太多印度裔居民和劳工,甚至出现过整个小区被收回的极端情况。   这些矛盾不是单独存在的,背后其实是大家怕资源被分走的焦虑。现在名校入学的竞争都到8个人抢1个名额了,有些行业还出现了薪资倒挂的情况。本地华人看着新来的印度裔抢走高薪工作,心里的不满自然就越积越多。   经济上那点“虚假繁荣”,根本盖不住深层的问题。新加坡靠印度人才把金融科技产业的门面撑起来了,可压根没算过文化融合要花的成本。   印度裔带来的职场文化,跟本地的老传统合不来。不少公司里,华族员工吐槽印度裔同事说话做事太强势,而印度裔又觉得自己被暗地里排挤。   更麻烦的是,这种族群分开的情况还在影响消费市场。华族更愿意去同族开的店消费,印度裔多的地方则形成了自己的商业小圈子,原本该拧成一股劲的市场力量,被拆得七零八落。   政府嘴上喊着要“融合”,还搞了“新加坡公民之旅”这种国情课,可实际没什么效果,新移民和老居民还是各过各的,凑不到一块儿。   领导人的短视还体现在看错了人口趋势上,他们觉得靠移民就能补上人力缺口,可没意识到印度裔移民多、本地华族生孩子少,这俩事儿正对着干呢。   按现在的增长速度,印度裔的占比每五年就能涨一个百分点,可华族人口因为生孩子的人少,占比每年都在慢慢降。   更关键的是,印度裔移民更看重家庭,平均生孩子的数量比华族多,时间长了,族群比例反过来只是早晚的事儿。这种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大家对国家的认同了。   年轻的印度裔更愿意保留自己老家的文化,而华族则觉得自己的传统在慢慢变淡,以前大家都认可的文化共识,也在慢慢散掉。   金融科技中心的招牌确实打响了,可代价是社会的根基在松动。那些被吸引来的国际资本,最看重的就是新加坡稳定的环境,可族群矛盾越来越厉害,正在一点点耗掉这种优势。   有外资机构私下做调研时发现,员工的族群背景已经开始影响团队干活的效率,甚至有企业因为怕种族问题,放弃了在新加坡扩大业务的计划。这些看不见的损失,比引进几个印度人才带来的短期好处要命多了。   可领导人当初一门心思搞产业升级,根本没功夫考虑这些长远的风险。现在人口结构的惯性已经定了,就算想调整移民的方向也晚了,衰落的伏笔,早在第一批印度移民来的时候就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