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中韩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已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维持在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并且经双方同意后可以展期。(新华社) 以2024年韩国现代重工为中国海军建造辅助补给舰为例,该交易总价约80亿元人民币。十年前,此类交易需经美元中间结算,仅汇率波动就可能增加约3亿元成本,且结算过程受美元体系约束。 通过中韩本币直接结算,不仅有效控制了汇兑成本,更规避了美元结算体系可能带来的制裁风险,这直接体现了本币互换的核心价值——实现结算自主权的掌控。 部分观点将本币互换简单等同于“相互换钱”,这一认知存在明显偏差。回溯历史,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韩首次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 当时韩国三星电子因美元流动性短缺,其对中国手机厂商的芯片供应面临中断风险。协议生效后,三星通过韩元兑换人民币完成采购支付,既保障了自身生产线运转,也稳定了中国手机产业链。 当前协议规模较首次签署时增长两倍多,背后反映的是两国产业链绑定深度的持续升级。 从战略视角看,该协议的军事工业价值尤为突出。东北亚地区驻韩美军规模达2.8万人,朝鲜半岛局势长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双方均不愿在结算环节受制于美元体系。 2023年一则行业信息显示,韩国向中国出口一批用于战机雷达系统的航空精密轴承,该交易即采用本币结算。若通过美元结算通道,美国财政部大概率会以“军事技术扩散”为由介入干预,进而阻碍双方军事工业合作进程。 协议选择在2025年11月续签,存在明确的战略考量。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正推动“印太经济框架”中的货币条款,试图促使盟友在关键物资结算中统一采用美元。 若韩国完全绑定美国货币体系,一旦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其汽车、电子等核心产业将面临显著冲击。 另一方面,朝鲜近期试射新型弹道导弹导致半岛局势升温,中韩通过深化经济绑定增强互信,成为维护地区局势稳定的重要路径。 主流媒体对协议的解读多聚焦经贸领域,但普遍忽略一组关键数据:2024年中韩军事相关贸易额达120亿美元,其中60%采用本币结算。 韩国舰用柴油发动机、中国无人机导航系统等军民两用产品交易,均通过本币互换协议构建的“安全通道”完成。 相比之下,日本与美国的军事贸易100%依赖美元结算,受2024年美元加息影响,日本防卫省采购成本直接增加15%,凸显本币结算的成本优势。 协议规模维持不变,实则体现双方的战略审慎,4000亿元规模恰好覆盖中韩年均贸易额的15%,既满足实际结算需求,又避免过度敞口风险。 2018年印度与日本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时,因追求大规模设定500亿美元额度,后续日元贬值导致印度产生约20亿美元汇兑损失,最终不得不缩减规模。中韩此次维持既有规模,表明经过精准测算,秉持稳健合作原则。 该协议在国际层面产生显著示范效应。2025年上半年,印尼与中国的本币互换谈判一度停滞,在观察到韩国续签协议后,印尼迅速敲定2000亿元协议。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央行近期公开表示正研究将韩元纳入外汇储备,核心原因在于中韩本币结算量快速增长,使韩元稳定性超越多数欧洲货币,具备了储备货币的基础属性。 历史规律往往存在相似性,上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高峰期,西德与法国推动建立欧洲货币蛇形浮动机制,通过规避美元结算奠定欧元诞生基础。 中韩此次续签本币互换协议,本质上是在现有美元霸权体系中开辟“自主结算通道”。二者差异在于,当年西欧举措以对抗苏联为核心目标,而中韩合作聚焦东北亚稳定发展大局。 协议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亦需正视。韩国国内亲美势力曾提议将本币结算比例降至30%以下,但经济数据形成强力约束:2024年韩国对美贸易逆差达350亿美元,而对华贸易顺差为280亿美元,显著的经济利益使该提议难以落地。这一现象印证,政治层面的压力,在切实的经济利益面前将受到制约。 中韩本币互换协议并非单纯的金融层面操作。对中国而言,既巩固了东北亚经贸合作阵地,又保障了军事工业供应链安全;对韩国而言,实现了对美元体系依赖的降低,同时在中美博弈中构建了平衡空间;对东北亚地区而言,经济深度绑定有效降低了军事冲突风险。 在特朗普政府推行“阵营对抗”的国际背景下,中韩合作模式为大国博弈中的双边协作提供了典型范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合作视角——区域安全可通过经济自主合作实现稳定,并非仅依赖军事同盟。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匈牙利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新华社2025-11-03 15:22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