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德国对外正式宣布 2025年11月4日,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长卡特琳娜·赖歇正式宣布,从2026年1月1日起,德国将为能源密集型产业提供国家补贴电价,说白了,就是政府出钱帮那些用电大户减轻负担,好让它们在国际市场上能有点竞争力。(据央视新闻2025年11月4日报道) 作为欧洲头号经济体,德国已经连续三年陷在衰退里爬不出来了。 补贴力度不小。3年内最多能帮企业承担50%的电费,40亿欧元投入进去,目标就是保住工业的根基。受惠企业从350家增加到2200家,覆盖范围大幅扩容。 赖歇敢推进这项政策,是抓住了欧盟的政策窗口。欧盟刚松口允许成员国补贴工业电价,她就马上跟进,还表示德国经济复苏能带动整个欧元区。 但这钱花得并不踏实。德国工商大会(DIHK)2025年9月的研究显示,若延续现有政策,2025至2049年能源转型总成本将达4.8至5.4万亿欧元,现在的40亿补贴与之相比差距悬殊。 更矛盾的是,一边给企业补电费,一边普通家庭用电压力陡增。2025年二季度德国居民电价已达0.45欧元/千瓦时,比2021年涨了78%,不少家庭开始精打细算控制用电量。 民众对这情况早就不满了。年初政府承诺降低全民电力税,可2026年预算方案里直接排除了普通家庭,当时议会外的抗议活动引发广泛关注。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德国能源政策的困境。此前刚完成最后一座核电站的关停,彻底告别核电,同时又在加速关闭煤电厂,现在能源供应高度依赖进口。 2023年二季度,德国单季进口电力185亿千瓦时,创下1991年以来的纪录。电又少又贵,企业自然会考虑外迁。 欧洲最大化工集团巴斯夫就是例子。因能源成本压力,该企业2023年宣布投资百亿欧元在广东湛江打造化工综合体,部分德国本土生产线也随之迁移。巴斯夫选择中国,不仅因这里能源供应稳定,更因为完整的产业链能快速对接市场,这正是德国当下缺失的优势。 2025年7月,德国企业破产数达到12年来的峰值,每天有超过60家企业倒闭。钢铁、化工这些支柱产业,长期被高电价拖累。 靠补贴撑起的竞争力难长久。欧盟给德国的工业电价补贴设了50%的上限,而德国工业电价已是法国的2.3倍,就算补到顶,成本差距仍在。 赖歇反复强调补贴要“迅速可靠”,可化工、玻璃等行业产业链牵连甚广,一旦支撑不住,整个工业体系都可能受影响。 这场政策能否见效还未可知,但德国民众的态度很明确。民调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反对彻底关停核电站,可现有能源政策已很难逆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