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会上,金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慧介绍2025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总体安排。
2024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擘画了新蓝图,也为深化中非地方合作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非合作交流,将此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重要内容。

金华是浙中开放高地,也是对非合作的“桥头堡”,与非洲国家在诸多领域有着交流合作。经贸方面,小商品、小家电等产品在非洲市场备受欢迎,今年1—9月金华对非洲出口1114.9亿元、同比增长27.5%,占全国比重9.5%、占全省比重41.1%;非洲的咖啡、花生、蜂蜜、牛油果等特色优质产品,正沿着零关税通道走进金华,深受欢迎。文化方面,浙江婺剧团先后赴南非、刚果(金)等14个非洲国家演出48场,深受非洲友人的欢迎。依托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开展对非洲的研究、人才的培养和成果的转化,累计培养1.5万余名非洲留学生、遍布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配套活动,经报请国务院同意,今年论坛将于11月7日在浙江省金华市举办。论坛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省外办、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贸促会、金华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承办。这次论坛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论坛全面落实中非合作“十大伙伴行动”,全方位展现对非合作创新实践与开放活力。
以“经贸繁荣、文化互鉴、伙伴共赢、民心相通”为主题,聚焦经贸、文化、旅游、职业教育、农业等重点领域,谋划18项成果,构建“平台搭建+项目签约+成果发布”的机制。

第二个特点,聚焦中非双向互动、合作共赢,持续提升论坛的“高端性、覆盖性、开放性、实效性”。
论坛覆盖经贸往来、人文交流、职教合作等多个领域,11月起将陆续推出14场重点活动,包括1场主论坛、9场平行会议及4场配套活动。30多位非洲国家部长级官员,20个非洲国家的驻华使节将出席会议,并将现场参观义乌全球数贸中心、中非大厦、中非(金华)农业科创园等。活动还邀请中国国际商会、中非民间商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商协会负责人,以及三一重工、中国电建等100多家头部企业参与。11月6日晚举办的“婺韵传情、中非之夜”——中非演艺交流活动中,肯尼亚舞蹈团与浙江婺剧团将同台演出,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文化与时空的视觉盛宴。同时,论坛上还将启用中非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为深化对非农业合作搭建平台。

第三个特点,发挥论坛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深化合作领域。
经贸方面,采取“分批次、分产业、分国别”模式,开展采购对接、基建合作等活动,帮助企业拓展非洲市场。论坛上,中非民间商会将发布《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5》,该报告自2021年起由中非民间商会定期发布,相继成为《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框架下机制化成果,该报告将首次在地方层面发布。
在文化领域,将金华特色、金华标识、金华风采融入论坛各项活动中,特别是独具魅力的金华文化,将成为本次论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首次举办非洲文化和旅游大集,既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歌舞艺术,也有非洲木雕艺术品展示,还有非洲风情与金华美食同台亮相,如南非的红酒、埃塞俄比亚的手冲咖啡、坦桑尼亚的绘画体验,以及金华的婺式糕点、磐安药膳等,让大家零距离感受中非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金华正在做好论坛的各项筹备工作,着力打造一届承接峰会精神、发扬地方优势、凸显成果成效的对非合作盛会。
发布会上,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至今已举办了7届,这期间,金华与非洲在经贸往来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金华市商务局党组副书记、市贸促会会长蒋震雷:
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举办7年来,已经成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平台。依托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7年间,共组织开展了100多场配套的对非交流、商务接洽活动,累计促成100多个对非合作项目签约,推动了金华与非洲经贸合作的持续繁荣。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贸易规模持续扩大。7年来,金华对非贸易实现了对非洲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全覆盖,贸易额连年攀升,2024年,金华对非进出口1334.2亿元,占全国份额6.3%,其中出口1181.5亿元,占全国份额9.3%。金华企业深入南非、坦桑尼亚、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参加展览展会、开展经贸对接,金华也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非洲的经贸团和采购商。金华的纺织品、五金工具等深受非洲人民欢迎,非洲的传统手工艺品、农产品通过金华辐射到了整个中国市场。
二是平台能级显著提升。金华是改革前沿、开放高地,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是金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这些年,金华承担了3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改革试点,先后获批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金义综保区、义乌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去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进入2.0阶段。今年10月,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开业。这些高能级平台的落地,一方面,有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的一份助力,另一方面,也为金华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推动了中非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金华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从最初以商品贸易为主,向绿色产业、数字经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领域不断深化。晶澳太阳能、润马光能的光伏发电项目,为非洲千家万户送去光明。今年9月,就有22个非洲国家100多位采购商来金华考察对接光伏、汽车产业。对非贸易“直播+平台+跨境电商”三位一体机制逐步建立,JUMIA、EGATEE等跨境电商平台成为对非贸易的重要渠道。中非(金华)农业科创园、金华农业机械助力非洲推进农业现代化。金华侨商投资建设的中坦工业园,今年7月由坦桑尼亚总统哈桑女士亲自主持了奠基仪式,全面建成后将吸纳200余家企业,带动10万人直接就业。义乌中非大厦成为对非贸易的一座地标建筑,正打造非洲国家资源项目交易中心。
当前,金华正全面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推动对非经贸合作朝着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相信这次盛会将进一步推动中非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为构建更加紧密的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问: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在中非文化交流工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什么重点成果?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
浙师大是全国非洲研究的学术重镇、非洲事务咨询的重要智库、涉非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在今年10月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区域国别学跻身中国顶尖学科,位居全国第二。
浙师大在中非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方面的重点成果,可简要概括为“四个一”。
第一个“一”是打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区域国别学学科。浙师大建成了全国首个实体性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创办全国首个本科实验班,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等;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对非人才培养体系,入选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为首批15所高校中唯一的地方高校;浙师大全校18个学院200余位学者协同金华市各县(市、区),协同非洲50余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开展对非合作务实研究,参与省市对非合作行动,形成大协同、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个“一”是培养了一批从事中非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浙江师范大学是全国在非建有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是商务部、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至今已经培养非洲留学生10000余名。如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20年前参加我校“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去年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为中非数学交流以及中非教育合作交流走深走实贡献力量。在浙师大,还有一批留学生,以他们的视角去记录在中国、在金华的生活与感受,成为“网络红人”。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王倩,她学习婺剧表演,创作原创视频,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今年,还应邀参加世界青年和平大会。
第三个“一”是建成了一流的科研与智库平台。2024年3月至2025年8月间,非洲研究院与非洲合作伙伴紧密协作,相继发布“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和“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两大标志性成果。其中,“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被正式纳入《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是对全球治理倡议的深刻回应。这些原创性成果,充分彰显了我国新型智库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国际话语、推动中非关系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担当。此外,浙师大与非洲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非数学中心等二十余个高水平科研平台。
第四个“一”是推出了一批服务中非合作的重要学术成果。今年,以金华市“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打造新时代中非地方合作典范”重大课题为支撑,组织63批、127人次专家团队深入非洲各国调研与交流,发布全球首个非洲区域国别学智能体“智者非洲”,产出了近60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问:近年来,金华市在中非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等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
金华市外办党组书记、主任陈艳:
一直以来,金华秉持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拉紧人文交流纽带,以婺剧、影视、木雕等金华特色文化为媒,持续推动“文化出海”,以“民心相通、文化互鉴”促合作共赢。万年上山、唯美婺剧、百工非遗等金华历史文化在非洲精彩呈现;陶艺、木雕、塔拉布音乐等非洲艺术在金华焕新演绎。今年9月,中非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丝路戏韵·婺彩非洲”婺剧节目走进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圈粉无数。以高校为依托,聚焦课题攻关、学术研讨、技能培训等领域,构建起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中非教育合作新格局。金华还在非洲设立了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摩洛哥义乌商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刚果(布)中刚丝路学院等机构,依托“未来非洲计划”“鲁班工坊”等国家级项目,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有技能、懂管理的专业人才。今年9月,金华市红十字会和安哥拉红十字会共同成立我国在非洲首个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
在促进中非友好交流方面,金华积极开展包括高层互访在内的多形式活动。近年来,先后接待卢旺达爱国阵线总书记、南非东开普省省长等非洲政要团组12批102人次。全市组织51个政府团组出访26个非洲国家,开展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等活动150余场。密切与非洲19对友城互动交往,新增卢旺达穆桑泽市友城,这是中卢首对国家级友城。聚焦对非青年交流,承办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第五届中非未来领袖对话等国家级活动,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非洲青年开展活动30余场,通过“沉浸式”参访和“面对面”交流,推动中非青年深入对话、交流思想、加深情谊。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电子商务、基层民主为主题,组织开展“国情教育第二课堂”,30多个国家300多名非洲留学生实地感受了中国式现代化在金华的生动实践。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金华将以本届论坛为契机,持续擦亮中非合作“金名片”,为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谱写金华新篇章。
问:作为今年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的重要板块,中非文化丝路交流月都有哪些活动安排与亮点?
金华市文广旅游局局长冯涧:
为更好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我市聚焦音乐、美术、非遗、文博、演艺、旅游等六大领域,充分依托金华商贸影视、百工百艺等优势资源,不断扩大交流领域、丰富交流内涵。在非洲成立3个金华旅游推广中心,《最金华》系列微纪录片覆盖非洲30多个国家及地区近1亿受众,“金彩世界云涌非洲”云上展览观展超1000万人次。
在此基础上,2025中非文化丝路交流月活动以“文化丝路心相通中非携手现代化”为主题,精心策划了八项重点文化活动,其中,提升迭代了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会、“巧倕坊”——中非木雕手工艺创作交流、婺剧赴非访演、中非演艺交流、微纪录片非洲传播等5项活动,新增了非洲文化和旅游大集、中非青年艺术作品交流展、中非影视交流月等3项活动。
跟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呈现出三个“更”的特色:
一是群众参与体验更可感。重点打造的“非洲文化和旅游大集”活动,11月6日至9日在金华科技馆举行。活动融文化、艺术、美食与经贸于一体,设置演艺区、直播区、市集区与展示区四大板块,既有非洲非遗文创、农副产品和风味美食的展示展销,又有非洲标志性景观的网红打卡点,还有精彩的非洲歌舞表演体验,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沉浸式非洲文化体验。11月6日—14日,“中非青年艺术作品交流展”将在浙江师范大学美术馆展出,推动中非艺术互鉴与友谊传承,后续交流展还将在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展出。
二是交流合作渠道更广阔。紧扣2026年“中非人文交流年”主题,广泛凝聚青年、智库、媒体等多方力量,深化文化、旅游、艺术、影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中非影视交流月”依托金华广电视听资源与高校智库优势,开展为期30天的非洲影视从业人员研修交流、短剧培训、中非影视人采风行、中国传统文化影视体验等系列互鉴活动,推动中非影视合作与双向学习走深走实。与10个非洲国家的高校成立“中非广电视听高校联盟”,加强中非广电视听领域学术研究与交流,打造标志性中非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三是中非文化交融更深入。创新策划“婺韵传情中非之夜”演艺交流活动,邀请中非艺术家同台演出,搭建中非艺术对话平台。同时,来自加纳、坦桑尼亚的9名木雕艺术家与16名非洲学员,将在金华开展为期约一个月的木雕技艺共创交流,深度感知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非文明互鉴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