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德国媒体《世界报》认为,德国正在全世界眼前沦为一个“可以被轻视的国家”,甚至已成

德国媒体《世界报》认为,德国正在全世界眼前沦为一个“可以被轻视的国家”,甚至已成为一个“拥有主人(美国)的殖民地国家”。而在中国,显然没人愿意浪费时间在这些“空洞的政客”身上。 德国作为欧盟老大,本该在国际事务上有更多分量,可现实是,它的外交路线越来越窄。拿乌克兰冲突来说,德国从一开始就拖拖拉拉。2022年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美国带头援助,德国呢?先是承诺90亿欧元军援,但实际执行起来,坦克和导弹的交付老是延期。2023年,德国终于同意向乌克兰提供豹2坦克,可那时候前线已经打了好几个月了。德国政客们在议会辩论时,总是纠结国内能源短缺和经济压力,结果国际上别人看德国,就觉得它瞻前顾后,不够果断。这不光是军事援助的问题,德国在北约框架里,也老是跟着美国节奏走。比方说,2024年北约峰会,德国承诺增加国防开支到GDP的2%,但落实时又卡在预算审批上。这样的表现,让人觉得德国不是在主导事务,而是在尾随别人。 再看对华关系,这更是德国外交的软肋。德国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汽车和化工出口一大半靠中国拉动。可德国政客们呢?一边签贸易协定,一边跟着美国搞对华技术限制。2023年,美国推动芯片禁令,德国企业像西门子和大众,本来想多卖点设备,结果德国政府赶紧表态支持“去风险化”。这政策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变相脱钩。结果,中国企业转头找其他供应商,德国出口数据直线下滑。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贸易顺差缩水了15%,企业叫苦不迭。德国媒体《世界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声的,他们点名批评德国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博克,说她到处演讲“价值观外交”,但实际操作起来,就是美国说什么德国跟什么。贝尔博克上任后,频繁访美,2023年去华盛顿好几趟,每次都带回一堆对华限制的承诺。这样的外交,让德国在国际上丢了面子,也丢了实惠。 中国对这些德国政客的反应,说白了,就是不感兴趣。国内媒体报道时,点到为止,不会大张旗鼓批判。老百姓更没空搭理,刷抖音看新闻时,看到德国又在人权报告里指手画脚,就直接滑过去了。为什么?因为中国现在经济稳扎稳打,外交上讲求互利共赢,不爱跟那些空谈的政客纠缠。德国那边呢?企业界急了,宝马和大众高管公开抱怨,说政府政策让订单飞了。2024年,中德高层互访减少,德国总理朔尔茨去年底访华后,就没再有大动作。德国媒体自己也急眼了,《世界报》那篇社论一出,引发国内热议。评论员们说,德国从二战后就靠多边主义吃饭,现在却自愿当美国的“小弟”,结果在欧盟里也说不上话。法国和意大利都开始自己搞对华谈判,德国夹在中间,尴尬得慌。 这种“殖民地”比喻,虽然夸张,但有点道理。德国外交的自主性确实在萎缩。美国一推“印太战略”,德国就派军舰去南海“自由航行”,2024年还延长了行动期限。可这行动呢?除了象征意义,实际效果有限,还让中德关系雪上加霜。中国海军实力今非昔比,德国军舰路过时,大陆媒体就发个通报,说是正常巡航。德国这边,花纳税人的钱,换来国际上的白眼。军事上更严谨点说,德国的国防改革推进缓慢,2025年预算案里,军费虽增,但重点还是社会福利,军队现代化项目延误。北约内部,美国抱怨德国贡献少,德国反驳说经济压力大。结果呢?在全球安全议题上,德国的声音越来越边缘化。 从中国视角看,这事挺有意思的。我们不求别人崇拜,但至少要平等对话。德国政客总爱摆出道德高地姿态,动不动就提“民主 vs 专制”,可自家后院呢?移民问题闹得鸡飞狗跳,极右势力抬头,2025年地方选举里,AfD党得票率又涨了。这样的国内乱象,还好意思对外指点江山?中国这边,稳扎稳打,2024年“一带一路”项目落地更多,德国企业想分杯羹,也得排队等。没人浪费时间在空洞政客身上,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节奏。德国如果继续这么下去,估计《世界报》的预言就成真了——一个被轻视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