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何洪帅通讯员徐杉杉
11月3日,尚德路小学第四季第六期教师读书分享会如期举行。本次活动聚焦“课堂创新”主题,围绕“打破教学惯性回归学生主体”展开深度研讨,探索从“被动教”到“主动学”的课堂转型路径,让“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尚德落地生根。




活动开篇,于小珂、周珂两位老师带来美文朗读,为整场研讨营造了温暖而专注的思辨氛围。核心分享环节,席留芳老师以《因学而变:课堂创新的温度与智慧》为题,结合二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系统分享了“课前调研—课中善变—课后暖评”的三步创新策略。她通过“踩报纸答题”游戏化设计区分除法概念、以个性化评语激发学生订正热情等生动案例,展现了如何通过精准回应学情、创新互动方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江凡老师则以《不做“三种奴隶”:课堂创新的理念突围》为题,提出“不做教材搬运工、不做教案奴隶、不做课件奴隶”的鲜明主张。她通过“中秋节分月饼”重构分数教学、根据学生回答灵活调整科学课节奏、用“湿抹布蒸发实验”替代视频堆砌等实践案例,深刻诠释了课堂创新的本质——不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回应与灵活应变。





随机分享环节将现场研讨推向高潮。多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展开深度反思:郎妍丹老师反思以往过度依赖课件的问题,正逐步减少幻灯片数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环节;陈雨馨、吉陶真老师谈到在美术课中尝试“游戏化闯关”,用趣味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索色彩与构图;薛文祥老师则分享了体育课上8字跳绳训练中通过分组竞赛激发学生运动热情的实践;孙丽老师则分享在英语课堂借鉴“课前调研”方法,根据学生兴趣调整话题内容,有效提升了表达意愿。
最后,校长刘彦霞总结时指出:课堂创新的根本,不在于技术的堆砌或形式的翻新,而在于教学主体从教师到学生的彻底回归。教师要勇于打破“三种奴隶”的束缚,在“相机诱导”中成为学生思维的点燃者与成长的助推者。这也是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课堂的真正落地。”

此次分享会以“课堂创新”“生本中心”“灵活应变”为关键词,为教学实践注入新活力。今后,尚德路小学将持续以共读共研为抓手,推动教师在持续的教学创新与风格塑造中,让课堂成为唤醒内驱力的“活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