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骗了?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明明自己的无人机、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基本上都能打航母,那还要航母做什么? 要是真信了 “有反舰导弹就不用航母” 的话,才是真上当了。 得明白一个核心:反舰武器和航母根本不是 “非此即彼” 的对手,而是 “攻防一体” 的队友,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咱们的无人机、高超音速导弹能打航母,这是 “攻”,是用来威慑和打击敌方航母、阻止对方在咱们家门口撒野的; 而咱们自己造航母,是为了 “守” 和 “走出去”,是用来维护自己的海洋利益,让那些反舰武器的威慑力更管用的。 你想想,反舰武器再厉害,也得有足够的 “覆盖范围” 和 “情报支撑”。高超音速导弹射程再远,也有个极限,总不能把导弹发射架搬到全世界去吧? 无人机续航再强,也没法长时间在远海执行任务。这时候航母的作用就来了 —— 航母就是一个移动的 “海上基地”,能带着舰载机、护卫舰群跑到远海,把咱们的作战半径往外推几千公里。有了航母在远海坐镇,咱们的无人机能从航母上起飞,覆盖更广的海域; 反舰导弹的发射平台也能跟着航母编队前出,威慑范围直接翻倍,这可不是光靠陆基反舰武器能实现的。 再说说海洋利益这事儿。 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大部分外贸货物都得靠海运,远海的能源通道、贸易航线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内的经济稳定。 要是没有航母,咱们在远海就没什么话语权,遇到海盗袭扰、航道被封锁,或者海外同胞需要撤离,只能眼巴巴看着,或者靠别人帮忙。 有了航母就不一样了,航母编队能在关键海域常态化部署,既能保护自己的航线安全,又能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这是大国责任,也是自身利益的刚需,反舰武器可做不到这些。 还有现代海战的逻辑,早就不是 “单一武器决胜负” 了,拼的是体系作战。 航母编队不是孤零零一艘船,而是由航母、驱逐舰、护卫舰、潜艇、补给舰组成的 “作战群”,航母上的舰载机负责夺取制空权、侦察敌情,驱逐舰和护卫舰负责防空反导、反潜,潜艇负责隐蔽突击,再加上咱们的反舰导弹和无人机配合作战,这才是一个完整的 “攻防体系”。 敌方航母敢来挑衅,首先得突破咱们无人机和卫星的侦察,再躲过咱们高超音速导弹的打击,就算突破了这些,还得面对航母编队的层层防御,这层层威慑叠加起来,才能让对方不敢轻举妄动。 美国当年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拼命造航母,靠着十几艘航母编队掌控了全球海洋霸权。 他们现在也总鼓吹 “航母无用论”,其实就是怕中国也造出强大的航母编队,打破他们的垄断。要是咱们真信了这套鬼话,放弃造航母,那就是主动放弃了远海话语权,等于把海洋利益拱手让人,正好中了美国的圈套。 再看看实际需求,中国的海岸线那么长,远海利益那么多,光靠陆基反舰武器和近海防御,根本覆盖不过来。比如南海那么大,岛礁再怎么建设,也没法替代航母的机动性和覆盖范围。 航母能带着编队在南海各个海域巡航,既能维护岛礁安全,又能威慑那些试图挑衅的势力,这是陆基力量做不到的。 而且咱们的航母还能和反舰武器形成 “双重保险”:反舰武器让敌方航母不敢靠近,航母让咱们的防御和威慑能延伸到远海,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 “御敌于国门之外”。 可能有人觉得,造航母花钱多、风险大,不如多造点反舰导弹划算。可大国博弈拼的不是一时的成本,而是长远的战略威慑力。航母作为大国地位的象征,其威慑意义甚至比实战意义更重要。 有了航母,咱们在国际上说话才有更多底气,其他国家也不敢轻易在海洋问题上挑衅咱们。 而且随着技术发展,咱们的航母也在不断升级,防御能力越来越强,不是那么容易被击中的,再加上编队的层层保护,航母的生存能力远比想象中要高。 说到底,中国造航母根本不是 “被骗了”,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无人机、高超音速导弹能打航母,是为了让别人不敢对咱们用航母; 而咱们自己造航母,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维护远海利益、掌控战略主动权。这一攻一防、一内一外,正好形成了完整的海洋安全体系。 要是真信了 “有反舰武器就不用航母” 的话,才是真的掉进了美国的圈套,放弃了大国该有的战略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