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安倍晋三估计要死不瞑目了,他老婆安倍昭惠在他死后,四处走穴,名为公益文化外交,实

安倍晋三估计要死不瞑目了,他老婆安倍昭惠在他死后,四处走穴,名为公益文化外交,实际就是四处游山玩水,拿安倍晋三的抚恤金环游全球,据说当时还偷偷去爬了黄山。她也是社交牛人,去了英国还见了几个历任首相,不得不说,英国的红茶确实吸引了她。 2022年安倍晋三遇刺身亡,生前执着于“修宪扩军”“日英同盟”的他,或许未曾料到身后事会呈现这般局面。 其妻安倍昭惠以“公益文化交流”为名,三年间足迹遍布20多国,从中国黄山到英国唐宁街,既与前首相品茶,也开展环球旅行,关于其使用抚恤金作为旅行经费的传闻持续发酵。 安倍昭惠的环球之行,始终绕不开“抚恤金”这个核心争议点。根据日本《国家公务员灾害补偿法》,作为前首相的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后其遗属可领取三重补贴:一次性丧葬抚恤金约38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90万元)、遗属终身年金每月约25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25万元),外加政府特别抚恤金50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250万元),合计现金补贴超440万元,再加上终身年金,经济基础极为雄厚。 这些资金的使用本无明确限制,但安倍昭惠的行程安排却充满“旅游属性”。2023年秋季,有中国游客在黄山景区拍到安倍昭惠一行,随行仅2名翻译和1名当地向导,未出现官方交流痕迹,其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也多为景区打卡内容,而非公务记录。 日本《读卖新闻》2024年披露的行程单显示,她2023年在英国停留12天,其中8天用于游览伦敦塔、爱丁堡城堡等景点,与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特蕾莎·梅的会面各仅1小时,且会面地点选在私人茶室而非政府办公地,全程未涉及官方议题,核心话题为“英国红茶的冲泡技巧”。 费用来源问题更引人关注。日本自民党内部人士向《产经新闻》透露,安倍昭惠的旅行费用报销单据中,多次出现“文化交流调研”“国际公益联络”等模糊类目,且这些报销均从安倍晋三的政治遗产基金中支出,该基金主要由政府发放的抚恤金与政治献金结余构成。 历史上,日本政治遗属的外交作用早有先例。上世纪80年代,前首相田中角荣的遗孀田中花子曾以“民间代表”身份访问中国,为中日民间交流搭建桥梁;但安倍昭惠的做法与之不同,她既未传承安倍晋三的政治主张,也未推动实质性民间合作,反而将身份价值转化为个人社交资源。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政治学教授山田隆司表示:“安倍昭惠的行为打破了政治遗属的默认规则,她把‘外交名片’变成了‘旅游门票’。” 回顾日本近代历史,政治遗属的形象始终与“隐忍、传承”绑定。明治维新时期,前首相大久保利通遇刺后,其妻子大久保满寿子主动退回政府发放的部分抚恤金,将全部精力用于整理丈夫遗稿、推动维新理念传播;二战后,前首相东条英机的遗孀东条胜子虽深陷争议,但从未利用遗属身份谋取私利,晚年甚至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公开活动。 这种传统在冷战后逐渐松动,但在安倍昭惠之前,尚未有遗属如此张扬行事。上世纪90年代,前首相竹下登的遗孀竹下直子虽偶尔参与社交活动,但行程严格围绕公益事业,旅行费用均来自个人财产,从未动用政府抚恤金。 安倍昭惠与英国前首相的会面,既不属于官方外交,也不同于纯粹的民间交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 这种“灰色外交”并非个例。2024年特朗普作为美国第47任总统执政期间,其女儿伊万卡多次以“私人身份”访问欧洲多国,与多国政要会面,虽未承担官方职责,却间接传递了美国的外交倾向。 但与伊万卡不同,安倍昭惠的行为缺乏明确政治目标,更多由个人利益驱动。英国《卫报》评论:“当政治遗属把外交会面变成下午茶约会,本质是消耗了其身份背后的政治信任资本。” 安倍昭惠的环球旅行引发广泛争议,核心在于其行为戳破了日本政治的“道德伪装”。安倍晋三生前以“保守派领袖”自居,强调“传统价值观”“责任与担当”,但其遗孀的实际行动却背离了这些理念,形成鲜明反差。 日本民众对这种反差感受尤为强烈。2024年日本NHK民调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安倍昭惠“过度利用遗属身份”,57%的人反对使用抚恤金进行环球旅行。 这种不满情绪背后,是对日本政治精英阶层的普遍不信任——普通日本民众面临老龄化、低薪等现实压力,而前首相遗属凭借特殊身份享受优渥待遇,这种阶层固化现状让民众感到失望。 从历史维度分析,这种“言行不一”是日本政治的传统问题。明治时期的政治家一边呼吁“富国强兵”,一边大肆敛财;二战后的首相们高喊“和平宪法”,却暗中推动军备扩张。 安倍昭惠的行为,是这种问题在当代的体现——安倍晋三生前追求的“国家利益”,最终成为其遗属享受个人福利的依托。 安倍晋三若地下有知,看到自己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被遗孀的环球旅行消解,或许难以安息。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