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方和韩国正式宣布了   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

中方和韩国正式宣布了   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兑70万亿韩元,有效期五年。   简单来说,就是中韩两国央行互相给对方开了一个特别大的“备用钱包”,额度是4000亿元人民币兑换70万亿韩元,这个“钱包”有效期为五年,而且双方同意的话还能续期。   这个“钱包”可不是第一次开了。2020年那次续签,规模还是3600亿元人民币兑64万亿韩元,这次直接往上调了一截。能把额度加大,说明两国对彼此的信任度越来越高,也看出双边贸易和金融合作的需求确实在涨。   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都明确说了,续签这协议主要是为了促进两国贸易、稳住金融市场,还能给在对方国家做事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这话听着有点官方,其实跟做生意的企业关系特别大。   就拿中韩贸易来说,两国每年的交易额早就超过2700亿美元了。以前很多生意都得靠美元当“中间人”结算。韩国企业从中国进口货物,得先把韩元换成美元,再用美元付钱。中国企业收了美元,还得换成人民币才能用。这中间换两回钱,不仅要交手续费,还得担风险——美元汇率天天变,说不定换钱的功夫就亏了一笔。   现在有了这个本币互换协议,情况就不一样了。韩国企业可以直接从韩国银行借到人民币,用来给中国供应商付款。中国企业收到人民币,不用再折腾换汇,直接就能用在国内生产上。   反过来中国企业要是从韩国进口半导体、汽车配件,也能直接用人民币或者借韩元来结算。这样一来,两边企业都能省掉汇兑成本,还能避开美元波动的风险。   这两年全球金融市场不算稳,美元时不时就“闹脾气”。要是哪天突然出现美元不够用的情况,中韩企业的贸易就容易卡壳。这个“备用钱包”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两国的金融机构可以从央行拿到对方货币,再借给有需要的企业,确保生意能正常做下去。2014年的时候,中国就曾经动用过中韩本币互换的资金,给企业做贸易融资,那会儿就体现出这协议的实用价值了。   韩国政府其实一直想提高对华贸易里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早些年人民币结算占比才1.2%,大部分都靠美元。这些年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也在涨。特别是2025年以来,连澳大利亚必和必拓这样的巨头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了,更别说中韩这种贸易紧密的邻居。   续签协议还能帮着稳住地区金融市场。现在亚洲不少国家都在推进本币结算,中韩这么做相当于给其他国家打了个样。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覆盖率已经提升到78%,结算效率越来越高,这也让中韩企业用本币交易更方便。   从大趋势看,这两年美元在全球结算中的份额一直在降,2025年第三季度就降了1.8个百分点。人民币的储备占比反倒升到了3.7%,越来越多国家愿意持有人民币。中韩续签本币互换协议,正好踩中了这个“去美元化”的节奏,但两国央行都没说要挑战美元,纯粹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做的安排。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协议带来的好处可能不直接,但会间接体现在物价和就业上。企业省了成本,产品价格就更稳,还能扩大生产、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中韩贸易做得顺,两国市面上的进口商品也会更丰富,价格可能更实惠。   这个有效期五年的“备用钱包”,其实是中韩经济合作的“稳定器”。双方都明白,贸易和金融绑得越紧,共同的利益就越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五年之后只要双方同意,这钱包还能接着用,看来两国是打算把这种合作模式长期维持下去了。   来源:观察者网 【中韩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