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国家应把黄河入海口问题提上日程,黄河因为含沙量大,入海后形成造陆效应。现在黄河入

国家应把黄河入海口问题提上日程,黄河因为含沙量大,入海后形成造陆效应。现在黄河入海口在渤海,长期看不可持续。 渤海是我国内海,持续久了,会越填越小,造陆意义不大,属于自己的海换自己的陆,不划算。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数据,黄河每年平均携带16亿吨泥沙入海,其中大约4亿吨沉积在入海口。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年在渤海边"长"出30平方公里的新土地,差不多一个县城的面积。 从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算起,已经造出了超过60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比上海全市面积还大。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面积才7.7万平方公里。 照这个速度下去,虽然不至于马上填平,但长期来看确实会影响渤海的海洋环境。 这就好比在一个不太大的游泳池里不停倒沙子,虽然短期内看不出什么,但时间长了总会影响水质和容量。 更让人担心的是生态影响,渤海是黄海、渤海、东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重要的渔场,是众多海洋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如果继续这样淤积,不仅会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还会改变整个海域的水文环境。 其实历史上黄河就经常改道,从公元前602年到现在,有记载的大改道就有26次。最北到过天津,最南到过江苏。 现在的入海口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才固定的。所以说,黄河改道在历史上是常态,反倒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入海不太正常。 那为什么说现在这个局面不划算呢?首先,渤海作为内海,其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远大于新造的土地。 这里是北方最重要的出海通道,有天津、青岛、大连等重要港口。 如果海域持续淤积,势必影响航运。再者,新造的土地盐碱化严重,要改造成良田或者建设用地,投入的成本相当高。 有人可能会说,你看荷兰不也在填海造地吗?但人家是在外海填海,咱们这是在内海淤积,性质完全不同。 这就好比你在自家院子里盖房子,和在客厅里砌墙,完全是两码事。 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专家提出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就曾警告,渤海的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持续的泥沙淤积,加上沿岸的污染排放,让这个半封闭海域的自净能力越来越弱。 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呢?其实可以考虑人工改道。 比如让黄河重新从江苏入海,这样既能减轻渤海的压力,又能缓解苏北沿海的土地侵蚀问题。 当然,这需要巨大的工程投入,还要做好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黄河的含沙量已经在下降了。这要归功于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和水库的拦截作用。 根据黄委的监测数据,近二十年来,黄河入海沙量减少了约60%。这是个好现象,但根本问题还没解决。 说到底,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需要统筹考虑的战略问题。 我们需要在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土地利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毕竟,渤海不只是山东的渤海,辽宁的渤海,更是全中国的渤海。 未来怎么选择,需要科学论证,也需要智慧决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再也不能对黄河入海口的变化视而不见了。 你觉得应该让黄河继续在渤海造陆,还是考虑人工改道?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