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他撞的我家孩子,凭什么让我赔钱?”吉林,两孩子课间休息,操场上玩耍,奔跑中两人

“他撞的我家孩子,凭什么让我赔钱?”吉林,两孩子课间休息,操场上玩耍,奔跑中两人相撞致其中一人骨折。骨折的男孩父母索赔13万,法官让另一方父母赔偿50%,校方赔偿30%,如果不接受调解会判更多?[太阳] 两个孩子奔跑时意外相撞,一方骨折,另一方却要承担近7万赔偿,连法官都劝他“接受调解,不然开庭赔得更多”。 王刚第一次在学校看到监控时,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反复放大,画面里的每一秒都揪着他的心:他的儿子小王穿着灰色卫衣,从操场右侧直线跑向器材室,脚步稳当,眼神一直盯着前方,手里还攥着刚借的跳绳;而受伤的小哈从左侧跑来,头却频频扭向身后,像是在跟同学打闹,没等小王反应过来,就直直撞在小王身上,两人一起摔倒在跑道上。 小哈捂着胳膊哭起来,小王也慌了,赶紧起身想扶他这明明是小哈自己分心导致的意外,怎么到头来,自家孩子要担一半责任? “50%责任就是6万5,我差不多一年的工资啊!”王刚坐在调解室的硬木椅上,指节攥得发白。 他在城郊的建材厂打工,每天扛着几十斤的钢筋上下楼,一个月挣5000多,扣掉房租1200、孩子学费800,再给老家患高血压的母亲买降压药,一年到头攒不下3万。 他原本计划年底用这笔钱给孩子报个篮球,小王喜欢打球,每次路过球场都要多看几眼;还要给老家的屋顶补补漏,去年冬天雪大,屋顶漏得连炕都湿了。可调解方案一出来,所有计划都成了泡影。 “法官,我不是不讲理。”王刚把手机里的监控录像重新点开,声音里带着急慌的颤音,“您再看一遍,我儿子根本没分心,是小哈自己回头撞上来的。 要是我儿子故意推人、撞人,我砸锅卖铁也赔,可这是意外啊!不能谁受伤谁就有理吧?”他怕的不是赔钱,是怕孩子心里留下疙瘩小王已经问过他好几次:“爸爸,我没做错什么,为什么要给同学赔钱?”他没法回答,总不能告诉孩子“因为对方受伤了”,那以后孩子在学校还敢跑、敢跳吗? 法官拿着调解书,指尖在“50%责任”那行字上轻轻划了划,语气带着程式化的劝诫:“王师傅,我理解你的心情,但调解是为了减少双方的麻烦。 真要是开庭,对方主张精神损失费、后续康复费,再加上诉讼费,你家可能要掏8万多。 学校也担30%,你们已经少赔了。”这话像块石头压在王刚心上,他觉得不是调解,是变相施压明明是对方孩子分心,怎么反而成了自己的“过错”? 无奈之下,王刚把监控视频和调解经过发到了网上,没成想一夜之间引来了上万条评论。有网友盯着监控截图较真:“从行为逻辑看,小哈回头分心是直接原因,主责应该在他,怎么变成五五开? 这不是‘谁弱谁有理’的和稀泥吗?”也有家长感同身受,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家孩子上次在学校被同学撞破额头,对方家长说‘是你家孩子没躲开’,现在看来,这种‘我娃永远无错’的巨婴逻辑真不少!” 更有人担忧学校的处境:“判学校担30%责任,以后学校肯定不敢让孩子跑跳了,课间只能坐着发呆,这哪是保护,是剥夺童年啊!”有位小学老师留言:“我们现在课间都要盯着孩子,不让追跑打闹,不是不想让孩子玩,是怕出意外担责任。 当司法调解把“受伤程度”当成责任划分的重要砝码,当家长把“孩子受伤”当成“永远无错”的挡箭牌,我们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只要我受伤,别人就该负责”,还是“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王刚晚上在家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起小时候在村里的场景:他跟小伙伴跑着玩,不小心撞坏了邻居家的菜畦,父亲带着他去道歉,还赔了两斤鸡蛋。“错了就要认,不管是不是故意的。”父亲当时说的话,他记了一辈子。 可现在,他却没法跟儿子说这句话——因为儿子根本没做错。 有人说王刚“较真”,不就是6万多块钱吗?可他觉得,这不是钱的事,是理的事。 如果今天为了“少赔钱”认下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会不会下意识觉得“不管谁的错,只要有人受伤,就是我的责任”? 王刚最后还是没接受调解,他打算请律师上诉。不是为了争那6万多块钱,是为了给儿子守住那句“做错了要认,没做错不用怕”的道理。 毕竟,比赔偿更重要的,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规则课,这堂课,关乎他们未来如何做人、如何面对责任,也关乎我们整个社会的未来。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场纠纷?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