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毫不意外,我们都是“玫瑰”。

亦舒师太的作品,之于八零后,是有特殊气息的。 之于我,是吵闹的教室的安静角落,是冷冰冰的寝室背后的一缕光,是在千禧年前后文化交织时还年轻的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触角。 · 当时的我们的视角单一,不会有社会性视角,也不懂男性女性的情感交集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态度。 故事,就只是故事。 当年看《玫瑰的故事》,也只是不同的男性的视角所讲述的女主角“玫瑰”,一段又一段的“玫瑰的故事”。 那些为爱的勇敢和所能体会的真实,都非常生动。 · 神仙姐姐的新剧还没看,已经看到了很多女孩子们讨论的部分。 明明是可以肆意绽放的玫瑰,起伏的情感经历很容易让我们代入—— 从一个被动的女性视角,感受到生活选择的狭窄面,和哪怕选择了依然不能控制生活走向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无论是八十年代的香港,还是在2024年的当下,依然存在,只是强弱之分。 · 要说价值观,在面临亲密关系/择偶/生活方向的选择上,是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聪明”地妥协的务实派,还是做敢爱敢恨地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玫瑰”,要从“收益”去判断的话,很难。 · 之前和朋友聊到相关的话题,从一个三十几岁女性的角度出发,我以为,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就能多大深度地去体验这个世界,这和我们的口号是否响亮毫不相关。 · 如果我们承担得起,那我们自然痛得起也享受得起; 如果勇敢会让我们丧失整个世界,那说明这个体验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权宜之计,不如权衡、妥协、务实……先保存自己,再说其他。 务实派和恋爱脑,谁也别看不起谁,人生很多题,都是很难解的。 · 其中的核心部分,依然是爱与成长。 · 通过做事和阅人看到自己。 “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哲学如此,我们生活也是如此。那些复杂的事件的理解、接纳、启迪和指示性,让我们真正地抵达自己,就是幸福了。 祝福玫瑰,也祝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