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平整了,淤泥清了,再也看不到粪便堆了。”近日,山西省平遥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在汾河平遥段开展生态修复“回头看”时,沿岸村民道出了河道的显著变化。
汾河系黄河第二支流。汾河平遥段不仅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屏障”、水源涵养的“生态枢纽”,更维系着沿岸万亩农田灌溉与数万群众用水安全,其生态保护关乎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基。2025年4月,平遥县检察院聚焦汾河生态保护开展专项监督调查时,一处处“生态伤疤”浮出水面:汾河沿岸部分村民为平整耕地私挖河道堤防,导致河岸坑洼不平、沟壑交错;更有村民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堆放牛粪做农家肥,粪便露天堆积,既污染水质又滋生细菌。
乱象背后是多重风险。“非法挖土直接破坏河床结构,导致河道行洪能力骤降,植被损毁引发的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沿岸景观。若遭遇汛期洪水,受损堤防极易坍塌,甚至诱发泥石流,直接威胁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办案检察官介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行政机关对汾河水域负有法定监督管理职责,该院随即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程序。
针对发现的问题,平遥县检察院精准制发检察建议,从三方面为河道保护设定“硬标准”,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治乱象,补生态“漏洞”;强监管,织密“防护网”;重共治,激活“新动能”。据此,相关部门对前述违法行为依法履职,对已造成的河道破坏进行及时修复,恢复生态安全;开展专项行动,加强日常监管,加大河道巡查力度,确保生态平衡和行洪安全;加强宣传,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意识与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