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事呢?”成都,一餐馆来了一名游客点了一碗抄手吃,可游客吃完东西后竟拒绝付款,理由是游客点的是抄手,老板为什么给她上成了馄饨?[太阳] 那天下午,馆子刚坐满一半客人,红油香飘到街对面,一位外地游客推开玻璃门走进来。她在木桌前坐下,接过老板递来的菜单,指着“老麻抄手”那栏问:“这个抄手是现包的吗?”老板笑着点头:“都是早上刚包的,您要微麻还是中麻?”游客选了微麻,老板转身进后厨,没一会儿就端来一碗红油抄手,热气裹着香味飘到桌前。 可游客拿起筷子夹了一个,眉头却皱了起来,放下筷子就喊老板:“你这不对啊,我点的是抄手,你怎么给我上的馄饨?”老板愣了一下,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笑着解释:“妹儿,在我们成都,抄手就是馄饨,馄饨就是抄手,俩是一个东西,就是叫法不一样。” 没成想游客听了更较真,声音也提高了些:“怎么会是一个东西?我们那儿抄手和馄饨分明是两种!你这是上错菜了,我不能付钱,还要投诉你!” 老板这下也无奈了,他在这条街开了五年馆子,还是头回遇到这事。他指着菜单上的图片给游客看:“你看,这就是我们成都的抄手,皮儿薄馅儿鲜,汤里加红油,跟你说的馄饨,其实就是同一个吃食,就是各地叫得不一样。” 可游客不松口,坚持说上错了,不仅拒绝付款,还掏出手机说要打12315投诉。老板也没急,只是摊了摊手:“成都是包容的城市,你要是觉得不对,打投诉电话没关系,我跟你把道理说清楚就行。” 这事被老板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后,评论区立马炸开了锅,分成了两派,吵得不亦乐乎。 有网友站游客这边,说:“抄手和馄饨真不是一回事!我老家那边有讲究,皮儿厚馅儿多的是饺子,皮儿薄馅儿少点的是抄手,皮儿更薄、馅儿少得可怜的是馄饨,汤里还得加虾皮紫菜。老板肯定是没搞懂,游客拒付款没毛病!”还有人举例子:“我是浙江的,我们那儿的馄饨跟四川抄手差远了,馄饨包得像小元宝,汤是清汤,抄手多是红油的,怎么能算一个东西?” 其实细琢磨琢磨,这场争论的核心,根本不是“抄手和馄饨是不是一个东西”,而是地域饮食文化里那些可爱的“称谓差异”。 咱们中国太大了,同一种吃食,到了不同地方,名字、做法、调料能差出花儿来就说这“皮包馅儿”的吃食,北方人说“饺子”,冬至要吃,过年要吃,馅儿多是白菜猪肉、韭菜鸡蛋,煮好蘸醋吃;广东人叫“云吞”,皮儿薄如纸,馅儿多是鲜虾猪肉,汤里要加竹升面,撒点葱花,鲜得能掉眉毛 这些差异,哪里是“对错”能说清的? 再说回成都这家馆子的事,游客觉得“上错菜”,可能也不是故意找茬。说不定她是第一次来成都,按自己家乡的“饮食字典”点单,看到端上来的吃食和自己认知里的“抄手”不一样,心里难免犯嘀咕。 可问题在于,要是一开始觉得不对,大可以没吃之前就跟老板沟通,问清楚“你们这儿的抄手是不是我想的那样”;可她吃完了才说“上错了,不付钱”,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碗里的抄手已经吃了,味道好不好另说,总不能吃完了才拿“名字不对”当理由拒付。 老板后来在视频里说,其实他也理解游客的困惑:“各地有各地的叫法,她可能确实不知道成都的抄手就是馄饨。 要是当时她没吃,我肯定给她换,或者跟她好好解释,可吃完了说不付钱,我这小本生意也扛不住啊。”最后这事怎么解决的?老板没细说,只说“后来跟游客好好聊了聊,她也明白了是误会,付了钱走的”。 毕竟,饮食的本质是快乐,是温暖。一碗抄手也好,一碗馄饨也罢,只要好吃,只要吃得开心,叫什么名字,又有什么要紧呢? 信息来源:时间视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