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徐向前元帅谈毛主席! 徐向前元帅在谈毛主席时,说了一段发自内心的话,现在分享给大

徐向前元帅谈毛主席! 徐向前元帅在谈毛主席时,说了一段发自内心的话,现在分享给大家。 他说,中国出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巨人,是人民的幸福,毛主席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高官厚禄辞去,走向了贫苦的革命道路,这是为了谁?就是为了天下的劳苦大众。 1926年毛主席辞职时,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绝非虚职。这个职位月薪200块银元,还配专属公馆和勤务人员。 要知道,当时北平一个四口之家月均生活费才15块银元,北大教授胡适的月薪也不过280块。更关键的是,彼时国共合作正盛,毛主席深得孙中山赏识,再往上走就是国民党中央核心层,前途不可限量。 但毛主席却在仕途巅峰之时选择急流勇退。不少人误认为此举源于国共理念分歧激化,当时国民党左派仍占主导地位,国共合作并未破裂。 真正动因藏于毛主席当年的调研手稿中——他刚完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在报告中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一观点在国民党内却遭遇冷遇。高官厚禄背后,是无法为劳苦大众发声的枷锁,这才是其辞职的核心原因。 这个选择背后,是他对中国革命“根”的精准判断。当时党内主流想法是“依靠城市精英搞革命”,连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也主张重点发展工人运动。 毛主席却在辞职后带着两个青年,徒步千里走访湘赣边界,写下《寻乌调查》。这份调查里,他详细记录了寻乌360行从业者的收入、土地占有情况,甚至算出“全县80%的土地被20%的地主占有”。正是这份数据支撑,让他坚信:中国革命的力量不在城市公馆,而在田间地头的劳苦大众。 徐向前元帅对此感同身受,源于他亲眼目睹了这一选择带来的深刻改变。1929年徐向前抵达井冈山会师时,所见并非想象中规整的“革命根据地”,而是毛主席带领战士帮农民插秧、共食红薯的场景。 当时地主武装造谣“红军要抢粮”,但毛主席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明确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甚至要求战士借用老乡炊具后必须清洗归还。这种与旧军队截然不同的作风,正是毛主席“为劳苦大众”理念的具体实践。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毛主席辞职后,国民党高层曾多次尝试“劝返”。1927年蒋介石专门托人传话,许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职位,将月薪提至500块银元,同时承诺为其家属安排南京住所。 但毛主席当时正忙于组织秋收起义,仅以“我志在农村,与农民同甘共苦”回应。这份拒绝比辞职本身更能体现其立场——他追求的并非个人仕途,而是让千万农民获得土地与温饱。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90%人口居住于农村,城市仅是少数精英的活动场域。北洋军阀与国民党均将战略重心放在城市争夺,均未真正重视农村。 毛主席辞职后开展的系列行动,如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推行土地革命等,相当于在敌人防御最薄弱的区域打开突破口。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快速发展,根源便在于当年奠定的农村基础——农民成为抗日主力军,这是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均未预判到的结果。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还记载了一件事:1935年长征途中,部队面临粮荒,毛主席将自身粮食分给伤员,自己以草根树皮充饥。有战士提出“主席作为核心,应保重身体”,毛主席回应“我是农民的儿子,能与大家共渡难关”。 他并非将“为劳苦大众”作为口号,而是内化为行动准则——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时的徒步调研,到长征中的粮食分配,再到建国后推行土地改革,始终以“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为核心目标。 与同时期其他革命者相比,这一选择的独特性更为突出。部分留洋归来的革命者,习惯以欧洲革命经验套用中国实际,主张“先夺取大城市”;另有部分革命者虽投身革命,却未能摆脱精英作风,与农民群体存在隔阂。 而毛主席自辞职之日起,便彻底站在劳苦大众立场。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非理论空想,而是基于十年农村革命实践总结的真理。 当下不乏对“辞职革命”意义的质疑,认为以现代视角审视其价值有限。但回溯1926年的历史背景:一边是月薪200块银元、出入公馆的高官生活,一边是需应对地主武装、缺衣少食的农村革命;一边是获孙中山赏识的光明仕途,一边是前景未卜的艰险道路。 换作常人,多数会选择前者。而毛主席的选择,印证其并非追求个人名利的政客,而是心怀天下的革命者。 徐向前元帅“是人民的幸福”的评价,核心在于毛主席这一选择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方向,使亿万劳苦大众获得当家作主的可能。 回望这段历史,最动人的并非对高官厚禄的舍弃,而是对“为谁革命”的清醒认知。毛主席通过辞职后十年农村革命实践证明:中国革命的根基在农村,力量源于人民。 徐向前元帅的评价,与其说是对毛主席个人的赞誉,不如说是对革命初心的肯定——这种为劳苦大众不惜舍弃一切的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亦是值得世代铭记的精神内核。